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本报评论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安全生产,没有捷径,不讲运气,靠的是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中央指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安全生产无小事。这既是价值观,更是方法论。一颗螺母差了一号,一架飞机摔了下来;一个阀门未关好,一家化工厂连环爆炸……类似悲剧层出不穷,说是小患酿大灾,其实根子在能力。为什么做不到零失误、零违章、零事故、零死亡?在现实中,有的同志一提安全生产,就表态“极端重要”;一让他抓,就摆手连说“不要”。原因也简单,因为说不好,所以不好说、不说好。抓安全生产,人,不是行家,就搞不懂;规矩,不成方圆,就管不住;技术,不上档次,就不顶用。这一连串的“不”一叠加,就是那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何改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能力,才能干好工作。 事故源自隐患,隐患就是风险。抓安全生产,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有效防范、化解、管控风险。这就是能力,就是水平。怎么防?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形成立体全方位的防范体系。当务之急,一是要人人动手,各负其责,各显神通——会使金刚钻,能拿金箍棒,善念紧箍咒……请来千里眼、顺风耳助阵,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二是坚持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让“天眼”、“触角”无处无时不在,实现“鼠标一点,眼前都有”,真正把基层一线联起来,把上面的指令传下去,把下面的情况报上来,用时间拉近空间,用效率保证效果。这两条一结合,“人力+科技”,“传统+现代”,就一定能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消灭死角空当,切断导火索。 我们都知道,安全生产源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论人、机、环、管,都得上看天气、下接地气。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豪迈,更要有未雨绸缪的谨慎、枕戈待旦的警惕。尤须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等叠加,全国每天同一刻有1亿人在马路上,4000万人乘地铁,2000万人在火车上,800多万人在井下,100万人在天上……自然界任何一点阴晴冷暖、风吹草动,都可能对生命构成严峻挑战。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人心齐,泰山移”,防灾减灾关键靠合力。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要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健全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全民减灾防灾宣传。要想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实践证明,办法能比困难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么多年的实践,一步步积累下经验,总结出规律,锻炼了队伍。收官“十二五”,盘点成败得失,我们更加清醒。迎接“十三五”,瞄准根本好转,我们更加坚定。因为,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红线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生产动力平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步实现安全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