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韩亚空难的警示

  (二)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9年1月15日的哈德逊河上空。全美航空的英雄机长萨伦伯格操控双发受损失效的空客A320飞机,成功在河面迫降,机上155人全部生还。令人惊叹的是,从飞机遭遇鸟击双发停车到迫降河中,仅仅有3分28秒的时间。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息中,萨伦伯格对飞机状况和周边环境所作的多项重大判断,包括十几项迫降方式的抉择、几十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准确无误,所有的技术参数都是最佳的。因为任何一项抉择的失误,任何一个技术参数的偏离都会导致机毁人亡。尤其是飞机触水的一刹那,飞机仰角恰好是9.8度,双翼水平无丝毫坡度,保证了飞机平稳接水。当时,哪怕有一丝偏颇,都会导致翼尖撞击水面,机身剧烈翻转、解体。在万分危急、间不容发的窒息时刻,他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有过飞行经历的人无不为之惊叹。萨伦伯格这样分析他的成功迫降:“真实的成功之源是我在喷气机上多年精益求精的飞行经历,以及对飞机各方面能量控制的经验积累。在成千上万次的飞行中,我总是尽力飞在最佳的轨迹上,这种习惯的养成对1549航班迫降成功才是最重要的。”萨伦伯格之所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创造拯救155个生命的奇迹,靠的是其沉稳过人的心理素质,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为每一个生命负责的职业操守和用一生寻求安全之路的执著信仰,这四种可贵品质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正如他所讲:“飞机迫降不仅仅是3分28秒转危为安的过程,而是倾尽我一生的积累把飞机安全降落在哈德逊河上,这是高度浓缩的208秒。”

  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萨伦伯格四个方面的品格素养。一是戮力协作的品质。“鸟击”发生后仅仅5秒钟,他就和副驾驶斯基尔斯完成了重新分工。他接过了飞机操控权,斯基尔斯仅用了6秒钟就在没有标签引导的检查单中找到了双发停车紧急处置程序。与此同时,萨伦伯格迅速建立了关于飞机所处位置的三维构思模型,接下来的200秒,每一个指令的落实,每一个技术程序的完成,两个人起承转合,配合默契。二是日常用心的品格。平日漫步参观时,他出于职业本能记下了迫降地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建筑特征以及救援能力(包括救援船只的数量、城市警察的位置、医疗救护车队的距离。事实证明,飞机迫降后不到4分钟救援船只就到达现场,先后有14艘船只参与救援),甚至对哈德逊河面的长度、宽度、温度和风力都了然于心。三是忠于职守的品行。他坚信“拯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世界”。在组织旅客全部撤离后,他坚持巡查客舱两遍,才在飞机沉没前最后一个撤离;上岸后他还本能地花去一个半小时去了解核对获救人数,直到确认155人全部被救。四是酷爱阅读的品位。他过着学究般的读书生活,是典型的终身学习者。在打捞飞机时,从驾驶舱里找到了他借自图书馆的4本有关飞行安全的书籍。他的妻子说,“他把驾驶飞机作为一门艺术,连续多年精雕细琢,潜移默化,即使不为人知,也能自我陶醉。”

  韩亚机组在良好的飞行环境中,把本应该安全着陆的飞机摔掉了;而萨伦伯格把完全失去动力,几乎必摔无疑的飞机挽救了。同样的飞机,同样的旅客,交到不同的飞行员手上,结果是“祸福两重天”。其中的哲理揭示了航空企业兴衰的深刻根源,让我们在飞行队伍建设问题上进一步警醒。

  (三)

  飞行队伍是航空公司生存发展的命脉,每一位飞行员都是安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令人忧心的是,当今社会公众对于飞行员的职业性质认知甚少,甚至常有类比大巴司机的贬损言辞。随着航空运输业的颠覆式发展和航空消费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一种隐隐约约的失落感却在不少飞行员的心里蔓延。高薪引来漠视,神秘招致曲解,对飞行专业缺乏敬畏,对飞行员失之尊重,对文化差异缺乏包容,对他们的诉求怠于敷衍。这样的氛围好像一种阴郁的雾霾,使不少飞行员变得自我、孤僻、冷漠、封闭,在中华传统文化构筑的人文亲情世界里,飞行员群体在游离漂移中渐渐成为一个孤岛。孤岛现象在航企内部是风险源,在全行业中则是“反应堆”,令航企头痛,让旅客发指的“拒让门”、“静坐门”、“返航门”、“光头门”等事件,就是这种孤岛效应的聚焦和自燃。这些事件虽然平息了,但是根源远未消除。电影《紧急迫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让我们折服于飞行的伟大。邵兵饰演的铁血机长、徐帆饰演的铿锵空姐还原了飞行机组的职业形象。我曾被其中的一个镜头所打动:制服笔挺、英俊挺拔、精神焕发的机组队伍走过廊桥,无数旅客追捧观看,投以崇敬钦佩的目光。实质上,这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所有的旅客都在向我们可敬的机组行注目礼,我们看到了来自公众的敬重和信赖。这源于社会民众对于飞行劳动的深刻理解,对于安全飞行的无限感恩,而这才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公众素质,也是建设民航强国的大众基础和公共文化,但愿这种文化不应只停留在银幕上。

  翻开新中国成立63年的飞行档案,许多光耀历史的名字让我们肃然起敬,张瑞霭、闫志祥、徐柏龄、尹淦庭、蒋远猷、那宝恩、黄绪春、徐继富……更有倪介祥机组、王仪轩机组、仪维海机组等英雄群体。他们中间,有的驾驶周总理专机在喀土穆上空成功处置风切变险情;有的操纵起落架锁连杆折断的MD11飞机采用机头擦地的方式安全降落;有的驾驶飞机与劫机犯英勇搏斗,用生命换得人机安全;有的勤勉终生安全飞行超过2000万公里。这些优秀的飞行专家,像一座座栉风沐雨的丰碑,昭示着我们怎样去实践一名优秀飞行员的成长之路。他们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难能可贵的成长环境,上至一个国家总理,下至普通炊事员,无不对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从学习、训练、精神陶冶到衣食住行,无不凝聚了民众、行业,乃至国家的精心呵护;其次得益于个人的艰苦卓绝,志逾鸿鹄,行若赤金,他们不仅是优秀的飞行员,更是有着深厚理论知识的飞行专家,对飞行技术的探讨执著而深刻,并在几十年的飞行生涯,始终沉浸在对飞行技术的思考和求索之中。

  诚然,在这些光辉档案的背面,也有许多令人痛心的数字,南京“7·31”、桂林“11·24”、深圳“5·8”、伊春“8·24”等,这些都是飞行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典型例子。出于人道,没有人再去指责那些饮恨终生的悲情飞行员,但是对于他们失误原因的分析,惨痛教训的汲取,以及对失误教训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作风、环境、文化的“咀嚼”,却是我们不断深化认识,优化飞行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宝贵借鉴。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58个字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荷君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