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读技校的经济学解读 前些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引发舆论热议。而不久前一则“弃北大读技校”的报道,舆论接着热议。
周浩三年前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他对选择北大“痛不欲生”,谈起转学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了王羲之的字,习惯了台阁体,因此当看到魏碑的时候,就会觉得别扭,觉得上面的字哪哪都不对。魏碑和王羲之的字都是不同呈现形式,我们之所以不习惯魏碑,是因为我们被“王书”洗了脑,路径依赖罢了。魏碑和王书,没有谁对谁错,不同的选择而已。北大和技校,也没有绝对的贵贱之分,不同的选择而已。
据报道,周浩说,“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有人是设计师,有人是工程师;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喜欢月亮,有人钟情六便士。偏好不同,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大学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我们迟迟造不出能拿得出手的发动机,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反映的是我们工业的基础工艺落后。发动机的研发,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工艺问题。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比较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视频:德国制造的滚珠轴承能够转半分钟之久,中国制造的滚珠轴承转动也就5秒左右。这中间的差距,不是多几个北大就能弥补的。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不是一如既往地鄙视,而是改弦更张的重视。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也许是人力资本从“错配”回归“匹配”。
在2010年,三位经济学家凭借对劳动市场失灵的诠释而获得经济学诺奖。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雇员总能找到工作,雇主总能招到人。所有的失业都是自愿失业。但这三位经济学家指出,找工作和招人都是有成本的,这种处于“摩擦”状态的相互寻找过程,让劳动市场失灵。最适合的人未必出现在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博士生开拖拉机,高中生管理火箭,市场对资源的调配本就不在最佳状态上。如果社会心理的偏见继续扭曲着教育的选择,那么劳动市场的失灵将更加严重,可能不只是错配,而是无人可配。
没有无出息的职业,只有无出息的人。保持选择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就会多一种可能。19世纪的爱尔兰大饥荒,由爱尔兰人的主要口粮——土豆绝收导致。土豆绝收的原因是爱尔兰的土豆品种单一,多样性缺乏,遭遇疫情之后,一个篮子打翻,所有的鸡蛋都掉在了地上。多样性是抵御风险的不二法宝,电商的繁荣刺激了消费,快递的崛起扩大了就业。如果当初的政策挡住了在线支付和同城快递的路,扼杀多样性,只留独木桥,恐怕也就没有了“双11”的精彩和中国经济的活力。
谁也别给谁铁口神断。在《星际穿越》描写的地球末期,会种粮食的农民是最高高在上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