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地下管网管理
聚焦城市地下管网管理
|
|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引出的话题
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
城市地下管网每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总是让人感到沉重,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输油管线爆炸、热力井吞噬生命、地下排水箱老化引发地陷、排水不畅致城市内涝……一起起事故揭开了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衣,将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危机重重的地下管网展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城市“弱不禁风”的一面。地下管网频频惹祸,城市管理者措手不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其中,暴露出规划“短视”与不完善、管理维护跟不上等问题。
该怎样化解地下的重重危机
——聚焦城市地下管网管理
■本报记者 赵 莉
早在19世纪,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曾这样描写地下管网:“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时至今日,城市地下管网不仅包括下水道,还包括燃气、热力、电信、电力和工业等管道。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安全、平稳运行。
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城市“弱不禁风”的一面。地下管网频频惹祸,城市管理者措手不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其中,暴露出规划“短视”与不完善、管理维护跟不上等问题。
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督促各单位和各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责任、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地下管网监控等方面,城市大有可为。
各单位自扫门前雪 地下空间越来越拥挤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日前表示,我国“两率”(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是1.09,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两率”已超过4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未来趋势:城市化不可逆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的轨道交通、商业、车库、通道越建越多。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引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持续升温。由于缺乏相关立法与规划,一些地下项目正不可避免地与地下管网争夺空间。
不少地方的地下管网管理都是一笔糊涂账。各路管线的精确位置在哪里?是否存在破损?对于这些问题,不仅市民说不清,一些责任单位也道不明。
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塑料四厂发生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在相关部门找到的管线分布图上,标注的管线位置与实际位置误差达上百米。
“谁都在管,谁都不管。”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认为,这就是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的现状。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路面被反复“开膛破肚”,很多单位在建设或修理自家管线时,不慎挖断其他管线是常有的事。究其原因,地下管线分属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燃气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建设和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各单位都不掌握某一地区全部管线的信息,导致各路管线相互挤压、干扰。在炼化企业比较密集的城市,地下输油管线与市政管线交叉重叠的现象长期存在,不时引发事故。
多头管理致责任难以厘清,地下管线施工乱象丛生,相关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隐患视而不见,直到出了事故,才匆忙应对。
加快地下管网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已成为保护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必由之路。在四川成都,地下管线由过去的“家家建”变成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然后通过“零售”,由运营商通过租用或购买的形式,交付使用费和维护费后直接使用,避免了重复开挖,并促进了管理到位。
从50米减到15米 向城市化妥协的国标
城市越发达,地下管网就越错综复杂。其中,危险系数较高的当属燃气、电力管线以及输送石油、蒸汽等物质的工业管线。
安全距离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底线。《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就为油气管道与居民区、周边设施之间划定了安全距离。
2001年发布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居民区等大型建筑距离管道应在50米范围外。然而,2010年颁布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50米范围外的限制变为15米。
从法规到法律,对油气管道的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底线——安全距离却大幅缩短,这既与相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关,也与国标面对城市化所做的无奈妥协有关。
此外,各路管线管理单位各管一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类管线的标准不一,甚至相互打架。
不断建设的地下管网呼唤与之相对应、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约束力,规范地下管网建设、维修等行为。作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创新应发挥作用 综合掌控“看不见的”
在日前举办的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交流会上,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多次提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但其首先应该是安全的。信息化技术可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加快探索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建设。有城市下水道及化粪池爆炸惨痛教训的重庆市,2010年在永川区试点实施了污水管网、化粪池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行业标准示范工程,基本解决了化粪池的安全保障难题;在广东中山,深埋地下的油气管线受“北斗”卫星监控,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扫描、储存及全天候的检测、监控;在辽宁大连,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数据库正在建设,有望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同时,一些新技术被逐步应用到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中。仅用于消除油气管线安全隐患的技术,就有管道泄漏检测、超声波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分布式光纤传感等技术。
国外也有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管道安全局研发了全美管道绘图系统(NPMS),为管道运营商和各州政府提供包括管道及设施位置的地理空间数据、管道及设施属性的数据。欧洲的大中城市都有比较完备的地下共同沟系统,也被称为地下城市管道综合廊道,即在城市地下建设一个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于一体的专属隧道,对管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9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重点任务,提出要保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意见》中所提及的综合管廊正是借鉴了欧洲国家地下城市管道综合廊道的管理经验,目前,一些城市的试点工作正逐步展开。
当前,一方面要对已建成的城市地下管网加强管理、维护;另一方面,要对新增的城市地下管网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随着政府对地下管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及各项措施的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地下管网的混乱状况将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