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抱着”炸弹安然而卧
岂能“抱着”炸弹安然而卧
——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灾害防治(上)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引出的话题
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
|
|
|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
这起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颇多。从本期起,本报以这起事故为由头,结合近年来发生的石化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从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灾害防治、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央企如何发挥表率作用、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与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石化行业的安全发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等角度,探讨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急剧外拓,使得原本处在郊外的石化企业成为城中厂,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威胁城市安全、百姓安康。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再次敲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科学防范工业灾害的警钟。
■本报记者 张广泉
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7%;2012年,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
近年来,在城市中由石化企业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如“7·16”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7·28”南京市塑料四厂爆燃事故、“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简称“11·22”事故)等,这些发生在城市的石化企业事故,越来越引发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灾害防治工作的关注。
对事故进行分析后便不难发现,这些事故主要集中在石化、冶金和煤矿等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工业危险源不断增多,其一旦形成城市工业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的安全发展和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的推进。
城市工业灾害危及公众安全
从近几年发生在城市里的石化企业事故看,这些事故除给企业自身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外,往往还给周边居民造成巨大的附带经济损失及人身伤害,甚至还会带来社会恐慌。
2010年,“7·28”南京市塑料四厂爆燃事故发生后,爆炸点周围大量房屋门窗损坏、墙面破裂,一些商铺的广告牌被气浪冲击得面目全非;“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导致数万吨原油入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由石化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城市工业灾害,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恐慌。
据报道,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后,吉林市一些市民始终不敢回到自己位于化工区附近的房子里居住;2011年2月10日,有人传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大和化工公司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附近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恐慌心理,陆续离家外出,造成4人意外死亡。
高损失性往往是城市工业灾害不同于普通工业灾害的一大特点。因此,频频发生且易导致城市工业灾害的石化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迫使我国石化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该如何与城市和谐相处。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但对城市威胁很大的工业灾害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缺少必要的评估。如果这一灾害得不到有效遏制,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老工业区城区化使安全风险增大
以往,我国的石化企业在布局时往往优先考虑水源优势及职工生活便利等因素。这些建于城市周边,离城市有一定距离,但又离不开城市的石化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总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即使石化企业离城市有一定距离,但从项目建成之日起,周边便会形成一些住宅区,尤其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往往使其周边的住宅区逐渐发展成包含各种功能的小镇,甚至发展成城市。
很多早年建设的石化企业在布局选址之初,就给城市发展留下了足够空间。然而,由于石化行业具有战线长等特点,加之近几年国家对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视,尤其在2009年国家出台《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一些石化企业规模扩张不断加快,与人口稠密的城镇越来越近。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石化生产安全事故,已凸显出当前工业灾害日益城市化的新特点。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对“11·22”事故的初步调查显示,这起事故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即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然而,据媒体披露,中石化位于青岛黄岛的部分管道被占压、难维修的问题,早在2年前就已存在。
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此次事故的发生地——黄岛,如同盘踞在胶州湾西边的一只大螃蟹。40年前,这只“螃蟹”上仅有5个农村生产大队。40年来,黄岛的石化项目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管道所处的地区逐渐由郊区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正常维护,成为孕育隐患的温床。
发生“7·28”爆燃事故的南京市塑料四厂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地区。该厂兴建时,其周围还是农村。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迈皋桥地区的小工厂被政府陆续外迁,并兴建了大量居民小区与商铺。正是这样的历史变迁,使得由盲目施工引发的“7·28”爆燃事故发生在了人口密集的市区。
“11·22”事故不仅揭开了埋于黄岛地下的输油管道安全隐患的盖子,还促使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居民区,哪儿来的市政管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外来因素,输油管道本身出现爆炸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现实是,在一些以石化产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中,城市建设与石化企业发展并行,许多石化工业区里,居民生活设施日益增多。即使这些民用建筑物和石油石化装置的最小距离符合了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但越来越复杂的城市地下管网,依然会令输油管道等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大。
“零距离”接触折射城市发展短视问题
早在几年前,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这有些让人不解,在我国如此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的今天,为什么高风险的石化企业还要建在水源地或人口密集区呢?
依据国际惯例,危害设施与工作区、居民区以及公共设施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我国石化行业也有规定:石化企业建设选址时,必须预留一个5公里到10公里的隔离带。但到了今天,在城市发展中,曾距居民区很远的化工厂,开始渐渐陷入与居民区“零距离”接触的窘境。
上海是我国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万人至3万人。由于城市扩容,上海目前仍有不少石化企业留在市区,并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有的工厂设备陈旧老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要从根本上破解“石化围城”这一难题,就要着眼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城市规划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鼠目寸光,更不能朝令夕改。
据报道,2008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曾拟定了《青岛市石化基地产业规划》,欲将黄岛部分区域规划为石化基地。这份规划就已经提及了目前青岛市石化行业存在的问题,如“化工企业多位于老市区,布局不合理,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等。青岛市环保局对此曾发布一则信息称,“在建建筑以及已经建成的居住区应考虑逐步搬迁”。
2008年,黄岛石化区周边社区搬迁工作就已列入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整体搬迁计划投资1.5亿元。然而,这一移民计划至今尚未完成。据公开资料显示,发生“11·22”事故之前,中石化还准备在黄岛新建一个百万吨的乙烯项目,涉及投资187.9亿元。
青岛市存在的这个影响城市安全发展的难题,在我国城市中并非个案。需要指出的是,石化企业大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企业,并为了发展经济,对其情有独钟,这使得许多石化企业可以被允许建在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区。
对此,国务院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呢?不妨先从降低石化企业在城市中的危险系数做起,让其远离居民区,使其不能继续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