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一再夺命 悲剧如何避免
液氨一再夺命悲剧如何避免
【导语】昨天上午10时50分左右,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据上海卫计委截至昨天17时的消息,本次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5人重伤、20人轻伤。就在三个月前,吉林宝源丰大火,造成120人遇难,起因就是液氨泄漏后爆炸、燃烧。液氨泄漏事故频发,对它的安全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现代技术控制下,液氨本不是洪水猛兽
液氨一旦泄露,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伤亡
本次事故中,因死者大面积烧伤故家属很难辨认
液氨,易挥发成氨气,有强烈刺激味道的透明无色液体。大家都对旱厕的气味有印象,除了臭味外还有种很刺鼻的感觉,那股刺鼻就来自于氨气。通常来讲,人类进化了这么久,凡是难闻的气体,一般都对身体有害,厕所里的氨气浓度一般是ppm级的(ppm即百万分之一),而液氨则是100%的浓度,所以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可想而知。
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某肉类加工厂一工人在吸入大量氨气后当场猝死,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敏等人曾撰文分析了这起氨中毒事故情况: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极高浓度氨可迅速死亡。
液氨大量泄漏的时候,气温急剧下降,整个空间全部都是氨气,眼睛无法视物,喉部无法呼吸,体温无法保持,唯一的选择就是跑,往哪里跑还得取决于你对环境是否足够熟悉,周围是否有人阻碍,总得来说,逃生希望渺茫。
除了液氨泄漏对人体的直接影响,当氨气在空气混合物中浓度达到16%-25%时,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
在以往的液氨泄露导致的安全事故中,受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氨气中毒引发呼吸道疾病,次要是受到爆炸的伤害。在上海这次事件中,据医院负责人介绍,伤员多为吸入氨气后造成的呼吸道灼伤,同时体表也伴有烧伤。事故中死亡人员面部烧伤严重,暂时难以确认身份。
但液氨仍是最佳制冷剂,多年的使用使其有一套安全规范
今年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大火,造成120人死亡的惨剧,很多人质疑,为何养殖公司会有液氨?实际上,近几年液氨泄漏事故中,食品加工企业占到多数。以全冷链生产的大型禽类屠宰场为例,封闭、低温运行的屠宰车间、分割车间都需要用液氨来进行制冷,在一般性规模的屠宰加工厂里,也都会有几吨或者更多的液氨存在。
氨气容易液化,常压下冷却至-33.4摄氏度,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氨。在升温或降低压力时,液氨可急剧蒸发,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作为制冷剂,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我们都知道,家用空调制冷,用的是氟利昂,为什么工业上不能用它呢?广泛使用在大型制冷设备上,如果使用氟利昂,太贵了。另外,氟利昂对臭氧层有一定破坏,已是学界共识。和冰箱空调中小面积使用的氟利昂不同,冷库制冷需要大面积制冷效果突出的冷媒,而氨的能效系数大,制冷效率高,液氨恰好能够通过管道大面积铺设使用,从而成为制冷行业的不二“宠儿”。所以,目前中国约80%的冷库、食品加工、啤酒、饮料、石油化工等项目的制冷系统工程中,都采用液氨作为制冷剂。
即使是日本这样的多地震国家(更容易发生泄露),2010年以后,日本政府也开始鼓励使用氨作为制冷剂,代替污染环境的氟利昂。日本对企业的液氨储量、安全保障有严格的规定,在多次地震中,也未有液氨泄漏的重大事故出现。
液氨制冷剂,是我国冷冻方面使用最早的一种制冷剂,在国内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广泛使用150多年了。它的安装操作、安全规范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它的日常安全监管,重点只需是防泄漏。因此,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下,液氨并非洪水猛兽。
液氨事故泄漏不断,说明安全规范没有被严格执行
规范需要人来执行,但人是不稳定因素
在我国,类似“吉林禽业公司液氨泄露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是为何呢?任何生产环节都是有风险的,而人,才是各种风险中最值得警惕的那一个。由于氨制冷剂具有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企业在使用中应当控制系统安装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的设计,完备的防护,达标操作,才能使氨制冷系统安全运行,避免危害的发生。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安装环节,一个是日常维护的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和人密切相关。
液氨制冷的系统大多由大管道连接,如果制冷设备维护不佳,或者安装出现失误,阀门连接处密封性不好,都极容易产生泄漏,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特别是在我国液氨制冷还未能实现全自动化运行,还要人工进行操作的背景下。如果设计、安装、操作、维护相关人员不懂专业,没有取得相关资质,不了解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那么他就很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而这些失误哪怕只是一个阀门的关闭,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技术人员在关闭液氨储气罐管道阀门
这在制冷行业中问题尤其严重,专业人才缺乏,培养力度跟不上,已经成为整个制冷行业中严峻的现状。比如说安装液氨制冷设备过程中,安装企业是需要具备一些资质的,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存在着大量无证、无资质的非专业团队承包冷库安装,而有资质的专业安装团队却并不多。同时,我国冷链行业飞速发展,冷库规模和面积也在急速膨胀,这就需要更多的制冷专业人士投入其中。
现在,很少有专业的年轻人愿意去做氨制冷系统的管理、维护,因为工作非常单调,而且刺激性气味太难闻。一名管理人员力气的大小,甚至都能决定一个阀门的紧闭程度。在氨制冷系统的管理中,人的不稳定性让安全也有了不稳定性。
成熟的规范没有形成制度细则,企业缺少了约束力更容易乱来
重大事故的背后,除了零星的地方、企业自行制定了标准不一的管理规范,国家层面尚无针对性的液氨管理规范面世。细化到法律法规的危险化学品一栏中,亦无针对液氨这种危险化学品的专门性法规。具体到规范条文内容,从2013年版的《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中可以看到,仅仅对液氨的最低年设计使用量提出了360吨/年的要求,并无更详细内容可追溯。
从地方层面来看,只有北京市、山东省、大连市等为数不多的地区,制定了相对具体的地方管理规定。以北京为例,今年5月,北京市才出台了《液氨使用与储存安全技术规范》,这部规范被官方称为是 “填补了北京市涉氨单位液氨使用与储存安全管理及技术防护的空白”;再以吉林为例,2012年6月28日,长春市滑冰馆制冷机房发生氨气泄漏事故。2012年7月,吉林省安监局下发红头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液氨液氯使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各个有关企业加强对液氨的安全管理。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制定了具体管理规定的地区,也是滞后了很久,也颇具应付之嫌。
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很多企业在安装施工中乱来,特别是一些小型、陈旧、无证的冷库,很多细节被直接忽略。
政府的日常监管可以弥补企业的失范,但监管似乎也失灵了
企业的安装调试不到位,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这都为液氨泄漏埋下隐患。然而政府部门的日常监管,仍可以排查这些隐患。只是,这样的监管似乎没有很好的起作用。
据媒体报道,6月4日,上海市消防委宣布在全市紧急排查包括禽业公司、冷库等企业在内的液氨使用安全情况。这样的排查却未能阻止宝山液氨泄漏事故的发生,这让人怀疑,排查到底是来真的还是做样子?这也让人想起几年前的上海住宅大火,在火宅前不久消防部门就做过针对性演习,但火灾真的来了之后,演习所宣传的消防威力却不见了。
不幸遇到液氨泄漏怎么办?
若液氨泄露引发火灾,应立即将毛巾(或衣服等)浸湿,捂住口鼻,以防烟呛入后晕倒、窒息。因为火场中的热空气和有毒烟雾会向上升,逃离时不要直立行走,最好的办法是低头弯腰,必要时要爬行前进。
结束语
再成熟先进的技术,都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而约束企业严格执行的力量却总是薄弱,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