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除隐患 工人说了算
怎样除隐患 工人说了算
——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记
■本报记者 张长山
108名工人,平均年龄40多岁,文化程度大都是初中、中专、高中;厂房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生产设备大都老旧……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连续12年没有发生死亡事故,被德国莱茵公司认证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达标企业。
该企业就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对于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该公司总经理李宏是这样总结的:领导当教练、工人说了算。
领导负责最后审定
该公司前身为石嘴山市第一碳素厂,2000年5月被挪威埃肯集团收购,成为自治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当时,生产系统隐患多、技术装备落后,加之工人素质低,安全管理难度大。
收购完成后,挪威埃肯集团对该公司采取了一套管理方式——将“损失工作日、限制工作能力”作为安全责任目标,以治理重大隐患为中心,着力构建“理念引领、管理精细、技术支撑、文化固本”的防控体系。
在该公司大门口,立着一个醒目牌子,牌子上有两串红色的数字:1866和505。记者了解到,“1866”是安全生产天数,公司称为“H1事故”;“505”是限制工作能力天数,公司称为“H2事故”。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何军(分管安全工作)介绍说,1866除以365约等于5。5年前,一名工人在工作中把左手食指指尖挤掉,全公司安全生产天数回了0,这事惊动了集团总部。“505”很好理解,就是工人因碰伤、扭伤等影响岗位工作的天数。
今年4月3日,一名工人在摘除伸缩门轮子缠绕的塑料袋时划伤手背,被公司定为“H2事故”,目前公司正在宣传此事,以起警示作用。
记者采访发现,该公司的管理“很有意思”:反对重奖重罚,如果工人迟到,公司会认为“工资是他的,你无权罚,他迟到5分钟,你扣除他5分钟的工资就可以了”——安全生产工作更是如此。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客户关系,设备出现问题,生产部门转给维修部门,生产部门就是维修部门的客户,双方如有异议,就去找教练,即公司领导。如果有必要,教练会成立评估团队评估,拿出解决方案,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内容,都由工人定,也可以拿出自己制定的培训方案,教练审定后就可以执行。
所有规章制度由工人制定
企业都有规章制度,该公司同样如此。不同的是,该公司所有规章制度都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制定的。
据该公司运行部经理赵勇(总经理出差不在时为代总经理)介绍,让工人真正按规章制度办事、操作,最理想的就是由工人说了算。在办公区,每个房间门上都有一个醒目的办公标准牌,这是办公室工人自己给自己定的,责任人就是自己,只是多了一名检查人。
办公室一楼的厕所,责任人是李玉玉,检查人是赵艳萍,地面、窗台、暖气片、小便器、马桶、垃圾桶等应该干净、整治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说明,同时还张贴图片作为视觉参照标准。对于生产岗位,该公司的要求也是一样。
电煅炉生产区工人王海峰,45岁,他和几名工友共制定了68个标准操作流程。以停炉并排空炉体标准工作流程为例,制定日期为2007年11月,审核日期为2013年6月,6个操作步骤有关键提示符号4个,关键点说明5个,并配有工作流程图示。他们认为需要改进什么、增减什么,可以向教练提出,同时拿出具体操作与改进方案。教练带领大家评估后认为可行,签字后就能执行。
“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自己最清楚,再不好好开展工作,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王海峰说。
该公司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也由工人自己来定。李宏说,公司每年与工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至少要汇报4项不符合安全项,2项工作观察项。工人要主动发现隐患,掌握岗位安全知识,实现互保和团队安全。
记者拿到一张每周偏差/Focus调查报告表,这是今年6月26日一名叫王丹的工人汇报的,说的是冷捣糊库房通道被包装材料堵塞,且摆放不整齐,存在倾倒隐患。
王丹说,因为通道是新开的,未设置新的安全提示,包装材料没有存放地方,导致通道被占用;材料摆放不整齐是因为没有按标准做。
王丹提出的整改方案是:将包装材料移走,今后摆放按标准进行,同时提高工人的安全识别能力。这一隐患第二天就被整改完毕。
2012年,该公司工人汇报不符合安全项900项,工作观察项325项,大量隐患因此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