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标准”不能“车企”说了算
“校车标准”不能“车企”说了算
1月5日起,由十个部委与主流客车生产企业联合召开的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会在京召开。工信部提出校车的安全性要提高,但成本要合理控制,要有利于普及,对此各方表示认可。多数与会车企代表表示,新标准不可套用美国校车标准,成本太高,脱离了农村实际。(《21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
校车标准是不是可以一刀切,甚至直接照搬照抄美国的标准,这事儿当然值得商榷。毕竟,在校车标准这件事儿上,的确有必要讲点国情。既然国内的交通条件,以及道路状况,甚至人们的驾驶习惯,都和美国不尽相同,校车标准当然需要与这些客观实际相匹配与吻合。
不仅如此,即便在中国,城市与乡村,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的道路交通条件都大相径庭,适合在东部城市行驶的大型校车,如果开到了西部山区的山路十八弯上,连转个弯都成了问题,安全还要更加无从谈起。至于美国的坦克式校车,真要开到中国的乡村和山区,自然也难免水土不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校车标准更多的参照国情,贴近校车问题最为突出和严峻的农村道路交通的实际,不仅并没有错,甚至还大有必要。
不过,任何标准制定的背后,除了关乎实用性,也同样关联着利益,在这一点上,新校车标准当然也不例外。不难设想的是,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在舆论与民意的推动下,校车投入的增加几乎是个必然事件,尽管相关部门表示补足校车缺口的4600亿很难在短时期内全部到位,但这其实也或多或少勾勒出了校车“蛋糕”的大致轮廓,对此,车企们当然不会缺乏敏锐的市场嗅觉。而分食校车“蛋糕”,除了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更重要的其实是影响标准的制定,并在校车标准上提前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多数车企纷纷成为新校车标准套用美国校车标准的反对者,车企们究竟是站在民生的立场,在设身处地为国内乡村的需求着想,还是更多站在节省自身成本,从而在校车“蛋糕”上分食更多利润的考量?作为利益相关方,车企即便对于校车标准的制定有发言权,但却并不能因此而让校车标准被“分蛋糕”的利益诉求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美国的校车标准当然未必完全适合中国,但美国校车标准毕竟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已经在实践中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当然,美国校车标准其实并不只在车本身,而已成为了一项校车系统工程,相关交通规则乃至校车驾驶员的培训,也都事无巨细的被纳入。作为现成的经验,中国校车标准其实不必拒绝,更无需把人家走过的弯路再重新来过。
诚如一位车商所言,校车标准不只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民生的标准,既然如此,校车标准当然需要设身处地站在农村、了解农村的角度。但校车标准的制定,其实并不能由车企说了算,而更需确保公开、透明,并建立起充分的利益博弈机制,而在这个过程中,尤须防止的也正是标准的“蛋糕化”,以及来自利益集团的绑架。(南方网编辑: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