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隐患方能重树信心
消除隐患方能重树信心
面对前一段时间的一系列沉痛教训,从政府到公众,纷纷痛定思痛,寻求对策。在焦灼的目光中,“隐患”成为一个焦点。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的加强安全生产六大措施中,“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排在第一位。
灾难是一面镜子,虽然残酷,却能照出真实问题,使一些平时看不到或者被忽视的真相凸显于眼前,也在人们的心里制造着不安与恐慌。人们从近期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看到了许多未能在平日被消除的隐患。
不管是事故中自动浮现出来的隐患,还是人们受到事故的警示主动发现的隐患,既是威胁安全的现实隐患,也是冲击人们对公共安全信心的心理隐患。比如,地铁电梯事故发生后,许多网友纷纷在微博上表示“心有余悸”;铁路、公路上的事故不断,也影响着人们出行时对交通工具的选择。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如何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如何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继续稳步前行?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动人民的力量,借助群众无所不在的雪亮眼睛,真诚倾听百姓对公共安全的各种意见,善用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化危为安。在公众关注的目光下,隐患的背后凝结着社会关切,影响着安全预期,对事故和隐患的正确态度和负责行动,本身就是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基础工程。
信心是完全可以重拾的。1998年,德国城际高速列车也发生了死亡101人的惨剧。事故发生后,德国铁路公司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努力改进技术,严格规范管理。今天,高铁仍然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
事故发生了,需要对公众疑虑和关切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作出“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让调查处理过程公开透明,使公众得到真相;对设备问题、管理问题、厂家问题、腐败问题等一追到底、毫不手软;查清事故原因,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堵住安全漏洞,增加安全系数,帮助人们找到安全信心的生长基点。(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