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眼前的浑浊与当年的纯朴(杂感)
作者/陈迅工[0812/0909/10/10]
年轻时,学者、教授、学术、论文一类词眼,在人们眼里总有一道圣洁的光环。如今,光环已逝圣洁不再,当年的纯朴已被眼前的浑浊所笼罩。前不久因两篇论文而生出的这番感慨,在我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一位同行朋友电话里求我帮他弄两篇论文,升职称用,没等我回答就说要见我,我难以推辞。我将自己过去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过的论文复印件拿了出来,选取了比较适合他的两篇。他说恐怕两篇的篇幅都过短,一向喜欢文字简练的我,又帮他出主意如何增加水份。过了十来天,朋友再次找到我说难以凑到单篇2500字。另外两个长篇我上次之所以没向他推荐,是怕不太适合,于是我说那就用这两篇吧,并告诉他,如果看不太懂,随时找我。
又过了十来天,朋友匆匆过来告诉我:这两篇也不一定用。因为“对方”(有时候称“那边”)表示:你这两篇内容太偏,恐怕将来评委因为不熟悉,惹麻烦,不如用“我们”为你准备的另外两篇。朋友最后对我说:本人倾向用你这两篇,因为这两篇专业内容接近,而且有你名字排在一起,心里也踏实。一个月过去了,这位朋友没有再找我。估计“那边”的买卖已经搞定,“论文”已经搞定,职称也可能随那论文一起搞定。
两篇论文愣是把我弄糊涂了,梳理之后,大概是这么回事:朋友为升职称求我帮助弄两篇论文,第一个两篇似嫌篇幅太短,第二个两篇怕评委不熟悉,第三个两篇由“那边”直接提供。换一种讲法:愚钝的我,傻乎乎地在这里坚守老皇历老传统,那边赤裸裸的买卖已经搞定。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里和平演变了一部分,社会主义成分所剩无几;那边资本主义复辟完全彻底,100%的市场经济。
想当年我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尽管水平不高,可全凭自己的实力,没有任何熟人熟路,也不需要熟人熟路。那时候,学术论文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的,不允许任何人以不正当的途径玷污。肆无忌惮的抄袭绝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对于道德的褒贬,你、我、他都很看重。道德这杆秤的分量,似乎不低于法制。
我那篇论文经过省级选拔,获国家部级优秀论文奖之后,在1989年厦门座谈会上,主持人鼓励我说,你可以在此文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写成书作为培训参考教材。于是,我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初稿。此间,期刊社的陈老编审通过信件来往,几次提出修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以期刊社的名义推荐到人事出版社出版,主审是另一位从未谋面的老资格专家。18万字的一册小部头专著(出书编号ISBN7-80076-311-0/T004),出版之前我没有花一分钱。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与他们互相交往过程中,没有任何许诺。那时候,好像脑子里没有什么利益来往、利害关系这根弦。书出之后,我才从2230元稿费里拿出一小部分邮了过去,多多少少能够了却内心感激的心愿。今天,“两篇论文”所经历的曲折,眼前空气的浑浊、视线的浑浊,激起我对这几位默默无闻的编审的眷顾之情,激起我对那纯朴年代、纯朴之风刻骨铭心的深深怀念。
眷顾与怀念之际,我又看到新闻媒体上与“两篇论文”类似的下列消息:“此事的曝光,无疑暴露了期刊行业收取版面费这一公开的秘密:只需要交钱就可以在报告文学上刊登大篇幅的文章,”“文学期刊还算好,一些学术期刊直截了当说发文要收费,特别是涉及评职称的一些核心期刊”。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做客新华网表示:我觉得这个事件是很不光彩的,不光是办刊人不光彩,而且……
看来,我这“两篇论文”的故事,仅仅是“很不光彩的”事件中一个小插曲。[20081220/ 20090914]
[原创]
[原] 道德文章与学术丑类(日记一则)
作者/陈迅工[200907/2010/10]
7月11日中国文坛两巨星同一天陨落,文化界无数学人长叹不已。
任、季两位文化老人精研的宗教哲学、梵文经史,都不算当世显学。尽管没有多少老百姓真正瞭解其学问,但这几日却快速传递着国人深深的震惊和哀痛。众人不只感伤二老的远行,更焦虑老一辈学人纷纷雕零,慨叹滋养新一代大师的学术土壤日趋贫瘠。
季任二老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他们治学的严谨、认真、执着,对生活的淡泊,对国家的大爱,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环视今天的中国学界,造假横行、急功近利、浮躁风盛,难怪有人大呼“中国学术大师濒危矣”!
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赖于生长土壤。任、季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禀赋之外,更离不开滋养他们学术人格的学术根基和学术生态。而今日中国之学界,论文作假、抄袭成风,这样一个连学术底线都难以保证的学术环境,如何能再培育出像任、季等人学术和人格比翼齐飞的大师?
昨晚央视一套《我们》栏目高朋满座,追忆二老。对最近几起头面人物参与学术腐败丑闻的话题,台下有人发问,钱文忠教授作答,语出沉重:(季老)如闻此丑行,一定会惊诧莫名,难以相信(大意)。
节目以告别季任二老的纪录片结束,在深沉激越的乐曲声中,笔者吟得诗一首:
二仙驾鹤别人间,道德文章明镜悬;学术复制抄袭丑,口诛笔伐唾万年。[2009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