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根本谈不上宁静,也绝对不懂的淡泊,更难懂得失舍之道,尤其是独生子。年轻的时候谈澹泊明志,属于虚假的清高,无知的淡泊;除非你看了许多书,受过许多的磨难,看到身边许多的“生命的终止”,听过许多不愿听的故事。
没有施舍,难得慈悲之心,也难感悟出其宁静致远。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心境,何方又洒脱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选择了宁静。即使在喧闹的都市,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宁静是一种心态,宁静是一种性情,宁静是一种气质,宁静也是一种处世的风格;俨然告诉我们取静的道理,陶渊明找到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找到了,隐身修性,借酒高歌,王侯粪土,那是份出世的宁静。宁静是一种情调,宁静是一种修养。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