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只有饱经沧桑,留宿于田野松鹤之间的大师,方能写出传世之作。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之间,我们已经变老。当我们说别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时候,我们在医院,在“邙山”之颠,左顾右看,不管你是“白富美”还是“高帅富”,岁月无声,我们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都是劳作在人生路上的“穷命人”。
病: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病,疾加也。——《说文》;甲骨文的“病”字,或疒,会意。象病人躺在床上盗汗之形,古时一般坐在席上,病时才设床。想想我们的“席梦思”床,我们现代人,都是“病人”。
医生(英语:Doctor,简称Dr.;或Physician),又称医师,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大夫、郎中本是官职,但是,不上真“品”;所谓: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因为古时人们寿命短,不惜命,帝王虽然惜命,却不惜身,受到国家的自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也就形成不了正统(医学),历朝历代所谓的名医都是“自学成才”,尝百家药,看百家医,一招被蛇咬,几代无传承,徒弟们没有一个能发扬广大,这是一个人生观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问题。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曾文正乃曾国藩也。在曾国藩家训中提到: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乡在外,凡目所见者,皆庸医也。
西方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这句名言告诉人们一条朴素的真理: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自身的抗病能力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而医生只要帮助他恢复这种本能。健康就在我们的身边,健康就在自己的手中,健康主要靠自己。
中医讲究一个“气”字,谈一个“善”字,对我们老百姓很关键,最后,形成一个“风”字。中医上的“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无论寒湿热都可以夹风侵袭人体,临床特点呈游走性。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比如:目前西医和中医都难于治愈的“风、痨、臌、膈”四大病症上,西医只用“维持”,中医历朝历代名医说法不一,“风、痨、臌、膈” 是指中风、瘫痪、脑血管病,痨是指五脏虚劳;肺痨结核病;臌是指症积;肝脾硬化腹水;膈是指嗝食翻胃,胃癌食道癌;其它如六气的风、寒、暑、湿、燥、火是指病理属性。总之,得了这些病,我们只能自己当医生,切莫“听天由命”。
中医和西医看病的方法各有特点,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望、触、叩、听、溴。中医的看病首先强调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是说能靠看望一眼就能判断病人的疾病,这种医生就是神医;闻诊有两层意思,一是听病人的声音,一是闻病人身上的气味;问诊是指向病人询问病情,获取病情的详细情况;切诊是把脉和触诊,把脉是大家都知道的试脉,触诊是触摸病人的肌腹等处。
肚子大,腿细,心眼小,百分之百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只需要一个“望”字。这种疑难杂症,不需要每月去花费几十元钱去抽10ml(cc)血去化验:2h血糖≥12.2mmol/L;IGT(葡萄糖耐量低减):2h血糖≥8.9mmol/L且<12.2mmol/L;在我们身边,稍微有一点点中医常识,不需要现代医疗条件已经可以确诊这句话,我们不如反向预防。
治病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曾国藩家训中提出:凡医生危言深语,切弗轻信,尤不可轻于服药,调养工夫全在“眠食”二字上。
有人讲健康有四大基石: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花花世界,在繁华闹市中,在急功近利和欲壑难填之间,曾老师说了:自由不能养静之故。古人谓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尊处胜友如云,难以寡言;簿书如麻,难以寡视。或请寡思,以资少息乎。
《黄帝内经》中论述到,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了解我们自己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阴阳互补。体检化验,医院靠这才是医院。现代人把养生变成了抽血化验,在“疾病”和“命运”面前,人们忘记了固本培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不是一天得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也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从口入,久病成医,也有人说,百病成医。人不可能得一百种病,只能说“见多识广”,久病以后,通过自身的经历,悟出人体的规律。这才形成了“龙门山上的药方洞”,中国有10个这样的药方洞,并且,能完整的保留下来,不是"郎中"失业了,而是,文明将流芳百世。恰恰相反,留下这个药方洞的人,只有一个“好人”,这个好人看到现在这个“药方洞”,他也只有感叹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方法是善行。
说一千道一万,人不如一个好心情。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有道是: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命运总是在关键的“盲区”纠缠着我们,拉着我们跟着它走;假如你不走,你就要学会给“命运”送礼,学会“消费”,学会“养生”,学会自己给自己“瞧病”,养成给自己“望、闻、问、切”的习惯,学会“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