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生命和创作的源泉(转帖)
分享到: | 更多 |
和业余作者打交道,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天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数百封邮件。铺天盖地的稿件里,我捕捉、品读着优美的文字,更在字里行间感受着这些业余文学爱好者的热情与才思。12月17日,受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之邀,我来到石景山科技馆,参加了“北京市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名家大讲堂”,与文学爱好者及知名作家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时值寒冬,然凛冽的寒风并没有让大家对文学的热情降温。到场的130多名参与者中,有个体劳动者、高校教师、厂矿国企职工、公司白领、农民工、郊区务农者,缘于对文学创作的信念,让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业余作者相聚一堂。当然,本期大讲堂邀请到的主讲人,知名作家、编剧,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恒也吸引着大家。
从早期电影《秋菊打官司》,到近几年来关于战争题材的《集结号》、颂扬爱情的《云水谣》以及主旋律影片《张思德》、《铁人》,再到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的《金陵十三钗》,这些耳熟能详的影片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令人印象深刻,其编剧正是刘恒。刘恒最初的文学身份是作家,从1986年发表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开始引人关注,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硕果累累。及至后来,又涉猎影视剧、话剧和歌剧领域,《窝头会馆》和《山村女教师》的成功,便验证了刘恒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装配工到作协主席,刘恒也是从业余写作开始一路成长起来,因此有着同在场100多名文学爱好者相似的体会。刘恒讲道:“写作是一种劳动,有痛苦也有欢乐,有鲜花也有荆棘,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文学创作者的艰辛和执著,就是应有这样的文学信仰,才会走得更长远。刘恒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创作应在‘善’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善是生命和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见解博得了大家的认同。诚然,好的作品都是打动人心的,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不仅文采斐然,更应表现人性之善。只有在“善”浇灌的土壤中成长,才能绽放文学美丽之花。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到台前向自己的文学偶像索要签名,低调内敛的刘恒在大家的笔记本上一一写下自己的名字,非常耐心。
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业余文学爱好者有了一个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与学习的机会。研修班的班主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文学创作室主任杜芳伦告诉我,今年是北京市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成立以来的第15个年头,其间多次邀请名家与文学爱好者互动交流,像毕淑敏、邹静之、曹文轩、陈建功、舒乙等文学大家,都来大讲堂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就文学创作方面传授过经验心得。2003年文化宫还获得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文学创作类“全国职工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因为对职工文学创作的关注,我也知晓,早在1952年,老舍、赵树理就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主持北京业余文艺学校文学讲习班,为基层业余文学爱好者提供与名家学习交流平台,后来还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学创作组。当年,老舍、冰心、茅盾、赵树理、郑振铎、曹禺、艾青、郭小川、臧克家等文坛大师,为那些从工厂、矿山中走出的职工文学爱好者讲解文学,开启了北京职工文学、群众文学创作的先河。
讲座休息时,我与邻座的退休中专教师陈寿泉聊了起来。退休后的陈寿泉老师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放在写作上,并在研修班上结识了很多兴趣相投的文学爱好者,以文会友,感悟到了不少创作心得。
创造这样一个基层文学爱好者与名家互动的契机与平台,无疑难能可贵。虽然现今网络便捷,业余文学爱好者可以在文学论坛上畅所欲言,彼此交流,但往往信息良莠不齐,没有专业的引领者指引启迪。通过有一定文学造诣的知名作家谈心得论感悟,会促进文学爱好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加快文学创作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