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故救援者的心理健康
关注事故救援者的心理健康
张丽霞
者按:日前,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爆炸核心区的主要残留物基本清理完毕。事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事故留下的创伤尚未抚平。参与此次心理救援工作的张丽霞医生特意给本报来信,提出一个问题:和事故亲历者一样,救援者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张丽霞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从事精神卫生科研、临床工作20余年,曾参与汶川地震、马航客机失联、天津“8·12”事故等多次大型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救援工作。
8月13日下午,笔者受命于国家卫计委,前往天津开展心理救援工作,此次的经历让笔者认为,救援者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救援者不但包括参与救援的战士、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还包括政府官员、志愿者以及进行救援报道的新闻记者等。
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困扰
13日下午,笔者一下车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气味。路边有大批志愿者在忙碌着。笔者发现,他们有的戴着口罩,有的没有戴。当笔者建议他们戴口罩时,志愿者用沙哑的嗓音说:“戴着口罩说话,对方听不清,耽误事!”有的志愿者已经累得坐在路边的树下睡着了……
来到泰达医院,病房内外也是相似的场景。大批志愿者默默地忙碌着、守护着。
泰达医院的负责人对笔者说,急诊科当时汇集了大批流血不止的重伤员,医护人员几乎是淌着血水和泪水在为伤员处理伤情,包扎伤口。
在巡视住院的伤者时,笔者看到很多医护人员在带伤工作。他们有的包扎着额头的伤口在为患者输液,有的面部青肿、上肢缠着绷带在写病历有的医生下班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为的是醒后继续加班。
由于经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深度同情,面对死者家属、受伤人员和他们经历的生离死别,救援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困扰和应激反应。
关注心理健康应贯穿始终
救援者穿梭在悲伤的伤者和家属之间,他们的心也穿梭在悲伤中。他们怀着人类共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救助、照料、治疗着伤者,与此同时,他们也因此而经历着同样的“创伤”。
助人者必须先自助。救援者一定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开展救援工作,否则既无法保证救援效果,又可能使自己也成为被救者。
此外,对救援者的心理健康关注应当贯穿救援活动始终,从救援前培训,到救援中支持,再到救援后系统评估和干预,都对保护救援者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 链接 ●
可能出现的症状
1.失眠,多梦,即便是非常疲倦也无法入睡。
2.情绪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害怕,恐惧,情绪低落。
3.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流,反应变慢,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产生厌倦进而感到疲乏。
4.感到不安全,总觉得有再次发生危险的可能。在救援工作中做决定犹豫不决,甚至怀疑自己熟悉的处理方案。
5.职业困扰耗竭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怀疑,感到无能,常感愧疚,认为自己应该做得再好一点。
6.情感过分卷入,过分地为受灾者忧郁、担心,长时间地处于悲伤情绪中。
7.对于自己也需要别人帮助感到难堪、尴尬,加重自责自卑,认为自己无价值,无用,不断自我攻击。
心理调适方法
1.保证睡眠时间,定时定量饮食。
在救援过程中会目击各种各样的受伤场景,被受灾者及其家属的悲伤情绪感染,作息时间不规律,无法定时用餐,但要尽可能争取规律进食。
2.向朋友或家人讲述工作中的困扰。
倾诉过程就是一个梳理情绪的过程,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以日记形式写下来。这是另一种倾诉和交流的形式。
3.救援团队成员相互支持。
每天结束工作前,救援团队成员一起分享感受、情绪和各种体验,对成员出现的感受给予肯定和理解,不指责。
4.要有独处的时间。
给自己创造整理心绪的机会,允许自己有负性情绪,接受自己有时感到脆弱和无力,并以最有益的方式去调整,不回避或隐藏。
5.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
从灾区回来后暂时不要再看有关灾难的报道,多组织家庭集体活动,例如游泳、打球、散步、爬山等。
6.参加评估与干预。
救援结束后,要按照科学的设置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干预,使负性情绪得到良好的释放和调整。
7.积极主动就医。
救援归来后,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烦躁易激惹或其他形式的心理问题,要积极主动去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