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一章辅导(九)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一章辅导(九)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总复习
第一节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一、几个重要的概念
1.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
2.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运用各种资源(人、财、物),采取管理的手段(如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1)概念、2)目标(为什么是尽量?)、3)安全管理在六个方面、4)管理对象、5)安全管理内容6个。
3.事故(意外事件)、事故隐患(三个因素:人、物、管理)
4.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
5.危险、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6.安全、本质安全、安全许可
二、事故与隐患的区别和关系
事故和隐患的概念;事故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前提,而事故发生是事故隐患的结果。注意:事故隐患和事故的关系,发生事故一定由于存在事故隐患造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故隐患一定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根据我国有关规定,事故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事故隐患的分类?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将企业工伤事故分成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
事故隐患分类原则,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四、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
事故法则统计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要防微杜渐。
五、评价单元中的单种物质或多种物质重大危险源的区别
对于单种危险物质,要判断是否为重大危险源,只需看它的数量是否等于或超过临界量。
单元中存在多种物质时,如何识别重大危险源?就要看它们的量是否满足如下公式(P5页的公式).如果满足就说明该单元是重大危险源。
六、安全与本质安全的区别
安全,按照系统安全观念,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这是一种泛泛的说法,它要求在生产系统中人员和设备及环境要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1)失误—安全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第二节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1.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
2.熟悉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
3.熟悉事故致因理论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1.现代安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阶段:
2.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3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进入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
(2)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即安全系统理论。
二、主要安全生产原理、原则
(一)原理和原则的概念
1.原理和原则的内涵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义;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有指导性。
2.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3.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二)四大原理及原则
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行为原则)
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属于历史,现在已不用)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控制不足----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
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4.轨迹交叉理论 (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
5.系统安全理论(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一、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
(一) 安全生产方针的涵义
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
早在千百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宗旨。“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安全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反映。
1.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2.安全发展理念的含义:(三层)P24
3.坚持安全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效益,降低发展风险,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和落脚点是: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措施。
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事故易发的工业经济中级发展阶段,安全事故频发,已有的安全生产立法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迫切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立法上某些环节和方面显得落后,亟待加强立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P26-27
1.针对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专题会议上确定了加强安全生产12项治本之策,涉及法律、经济、科技、管理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当前安全生产主要的政策措施。
2.2009年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中的“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严格查处“三违”行为。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做到“五到位”。
3.2011年“安全生产年”活动,强化“三深化”、“三推进”工作措施。
4.“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完善企业安全保障、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安全科技支撑、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应急救援、宣教培训等“六大体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技术装备安全保障、依法依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等“六个”能力,加快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五、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在国家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实行国家监管和地方监管。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实行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
六、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P28-29(新增部分了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引导推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专家智力支持、中介技术服务、企业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转化等组成部分。
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提高全体劳动者安全生产素质、安全生产技能,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手段。高危行业“三项岗位人员”,即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为了加强“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确定了十项任务:P31。
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主要由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等部分构成。P31-32。
九、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P32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大类指标和26个具体指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