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王玉震
2005年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深圳南头城小学二年级学生袁媛正在家里写作业。到客厅打水喝的时候,发现父母双双躺倒在沙发上,厨房里有浓浓的煤气味。看到这情景,袁媛立刻联想到在学校学到的煤气中毒的知识。她临危不惧,按照学校教的知识,迅速关上液化气罐阀门,打开门窗,然后跑到室外用父亲的手机拨打110、120报警。这样,她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将父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派出所的民警很有感触:“这孩子的冷静和急救能力,就连不少成年人也望尘莫及!”
安全文化从娃娃抓起,经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在国外幼儿园,由于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较大,安全教育常常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体会什么是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技能。比如在消防安全教育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制一些消防用品模型,了解它们的用途。在角色游戏中,一些孩子表演救火队员,练习使用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模拟着火时滚灭身上的火苗、用湿手帕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
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安全文化活动。例如福建省龙岩市建立起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专门设立了安全生产教育课程。教育基地设置了13个以安全教育为主的宣传教育展示厅,通过教师讲解、图片说明、应急演练等互动方式,为中小学生讲授日常安全生产常识、消防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现场自救互救以及紧急避险常识等,还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消防火灾、紧急避险等应急救援演练,让学生担任救援队员,亲身实践火灾来临时如何救援,以此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长沙市民警有组织地在湖南省少儿图书馆幼儿园,用现场模拟的方式教给一批又一批小朋友文明交通安全常识。民警们通过直观展示交通标志来讲解交通法律法规,又与孩子们一起动手绘制交通安全标志图,让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知识以及小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快乐的交流中渗入孩子们的心灵。汶川地震发生后,湖南、四川等省很多中小学校都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地震知识,学会在地震中逃生和自救。
为什么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效果好?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心智成长和认知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自幼即具备内发与主动的求知倾向。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在这个可塑的最佳时期,教授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不仅满足儿童求知和探索世界的要求,而且在施教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代重大安全事故中,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违章违规操作等因素往往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今天的少年儿童将成长为明天社会的栋梁和主力军。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像前面所提的袁媛小姑娘一样,具备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和知识,灾难来临时能够做到临危不慌,有条不紊地积极处理,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很多儿童发生事故的悲剧,还将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全素质。今天的娃娃,在明天就是社会各领域的骨干,他们的安全行为,将为整个社会减少重大事故,带来和谐安宁。
早在2003年,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举办的“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论坛上,就提倡“安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进报刊、进荧屏,进政策、进法律”,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身边还不时会出现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在此呼吁我们全社会都更加关心、重视少年儿童的安全素质教育和培养,从小培养他们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和理念,让正确的安全观伴随孩子们的一生,让小隐患不致酿成大事故,让我们的未来生活更加安全、健康。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