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论坛

 找回网站密码
 注册易安网通行证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查看: 3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领导,凝聚人心更重要

[复制链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最后登录
2024-4-24
帖子
10184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xsunhao 发表于 2023-5-23 14:3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做领导,凝聚人心更重要
驻厂咨询 朗欧咨询 2023-04-26 19:57 发表于广东


[color=var(--weui-FG-HALF)]
领导
导读:孙子兵法中提到,行军打仗最重要有五件事:天、地、道、法、将,也称“五势”。分别对应的是“时机”“地势”“使命”“领导水平”“领导力”,全军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将领指导有方,再有天时、地利的辅助,仗就可以打赢了。

以上提到的“五势”运用到现实中:天时就相当于你所处的大环境、大趋势。地利,就相当于你所处的地域或所在的行业,比如你能否利用当地的地理因素,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地方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满足后,最重要的就是人和,它所代表的是你所拥有的人心、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一群能够相互吸引,有着相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孟子总结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为突出“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更是说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名言。人生如战场,一个人要想做点事情,并且做成事情,不但需要讲究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


1、 领导是团队风气的缔造者

现实生活中, 人和人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导致在面对同样一件事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和最后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孟子曾讲过这个道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就是说,君主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同样是治理国家,如果君主施行仁义,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会仁义;如果君主正直,那臣民也都会很正直。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君主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缔造者,君主是什么品行,这个国家就会是什么风气,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这个道理引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你会发现, 一些社会风气、企业风气等问题,根源其实在领导者身上。不管是整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它都是个有机整体,而领导者的行为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领导者只有做出好榜样, 才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进而有效地影响和激励下面的人。比如,领导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给下面的人看,把“按我说的做”改成“按我做的做”,就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或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判断社会或企业的风气好不好呢?


很简单,你只需要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相处的就能找到答案了。


领导者如果每天都在跟下面的人讲价值观,其实没什么实际效果,因为大家看的都是领导者的行为表现。比如,领导经常提拔的是哪一类人,如果是那些阿谀奉承之辈,久而久之,整个团队都会充满歪风邪气;如果是那些正直、肯干、三观很正的人,周围的风气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实际上,当你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不论你下面领导的人有多少,大家都会把你当作标杆,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所作所为。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扛住压力和诱惑,主动成为大家的典范,以身作则,成为团队风气的缔造者,这样才能带领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2、 好善言才能赢得人心

我们在做事时,究竟怎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更多人的帮助?


战国时期,孟子正好听说自己的学生乐正子要到鲁国从政,高兴得睡不着觉,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况,所以他身边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为什么听说乐正子要去鲁国执政就这么高兴呢?难道是因为乐正子能力强、有谋略、见多识广吗?孟子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乐正子“好善”,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一旦为政者喜欢听取善言,不但身边的人工作积极性高,就是四海之内、千里之外的人,也都愿意来投奔他,向他贡献自己的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从来不是靠为政者一个人的能力、 智慧和学识,而是靠很多有识之士一起提供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才有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同样的道理放在今天来说,一个人的成功,也从来不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你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力强的人。这些优秀的人群策群力,才成就了你的强大。但是,要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你同样要有德行、有操守、讲原则,能够看到他人的努力,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相反,恃才傲物,妄自尊大,一听到别人提意见,就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甚至嘲讽人家“你说的这些,我早就知道了,还用等你说!”,那就相当于把有才华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了。君子和小人是此消彼长的,君子少了,小人的数量自然就会增加,阿谀奉承、偷奸耍滑之徒便会蜂拥而至。这样一来,你什么事都做不成。


当然,孟子所谓的“善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话”,而是指那些有益于治理国家的忠言。我们都说“忠言逆耳”,原因就是“忠言”大多是不太好听的话,甚至是非常不好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就体现出一个人的格局和素养了。真正能够听取“善言”的人,也必然是个有格局、有素养的人,懂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从而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3、 推己及人,善待他人

不管你是一个企业的高管,还是普通人,想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或者是让别人帮我们做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思考,寻找真正能够调动大家做事积极性的方法。


比如,你是个管理者,那你就要用心想一下,甚至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员工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的条件。你自己能够每天精神抖擞地工作,那是因为公司的发展与你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公司发展得越好,你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但是作为员工,大家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即使他们跟你一样努力,获得的报酬可能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要求员工要和你一样努力呢?


同样,作为普通人,如果你想让别人帮自己办事,那也要换位思考一下:对方帮你做这件事能体现出什么价值,或者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如果这些都没有,你为什么要求对方积极地帮你办事呢? 明白了这个逻辑后,我们就知道了,想要让员工好好工作,提高效率,或者想让人帮我们办事,就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工作或做事的热情。


比如针对员工,你可以采取绩效制度、 股份制度等,员工完成的工作越多,拿到的报酬就越多;员工干得好,还可能获得公司的股份,让员工知道公司发展的好坏也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让员工真正自主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平时做事也是如此,如果想让别人全心全意地帮我们做事,我们不但要尊重对方、信任对方,更要善待对方,必要时甚至要把对方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大家都能推己及人,一起努力,最后才有可能都获得可观的利益;相反,你天天只想让对方付出,却不愿意把利益多分一些给对方,那谁会愿意跟着你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4、 用使命感凝聚人心

分享一段故事:


一个记者见三个建筑工人正在工地上工作,就走过去 、分别采访了他们。记者问第一个工人:“请问你现在在干什么?”回答:“我在砌墙。”记者又问了第二个人同样的问题, 回答:“我在建房子。”记者又问了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几年后,记者跟踪采访,发现第一个人依然是建筑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设计师,而第三个人已经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人对事物的认知不一样、格局不同、使命感不同,人生走向也将大不相同。就像冯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研究过很多赚了钱的人,后来发现赚最多钱的人实际上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的人。但是,他们顺便赚的钱却比追求金钱、顺便谈谈理想的人要多。”


说起使命感,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个口号,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东西。其实,每个人在做事时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使命感,而使命感也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做成功的伟大力量。


关于使命感,不光我们现代人做事、创业时应该重视,古人也非常重视。在《孟子》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在齐国没能实施自己的仁政,失望地离开了齐国。路上,孟子的弟子充虞见老师闷闷不乐,就说:“老师之前不是跟我们讲过, 不怨天、不尤人吗?现在离开怎么不高兴呢?”


孟子回答说:“此一时,彼一时呀!以前我只做学问,欣然自得,但现在我却希望自己能够辅世安民,施展抱负。按照时势来说,五百年就会出一位圣人,现在还没出现,大概是上天还不想让这天下太平吧!但如果要平治天下,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为什么孟子这么自信,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上天派下来教化民众,让世间无道变为有道的人?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大的使命感。正是这种强大的使命感, 促使他以“舍我其谁”的自信,以“欲正人心”的担当和责任,到各个国家去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虽然最终他们的理想破灭了,但历史却证明,孔子、孟子的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回到我们现在做事的问题上来,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 都能让自己和团队中的每个人产生一种使命感,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更多的责任感。


5、 激发人性中的善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我认为,这不光是管理的本质,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本质。做任何事,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面向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


一直以来,孟子都主张人性本善,但总有一些好事者拿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 有性不善”这三个观点来质疑,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有时感觉很困惑,就来跟孟子探讨这三个观点。


实际上,这三个观点都是告子的理论。他认为,人性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把水注到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这是第一个观点。其次,他还认为, 人性是没有规律的,可以好,也可以不好。这是第二个观点。此外,告子还拿周文王和周武王来举例子,说“是故文武兴, 则民好善”,周文王和周武王兴起来的时候,老百姓也变得很善良, 人与人之间变得和气了;而“幽厉兴,则民好暴”,到了周幽王、 周厉王的时候,社会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了,周幽王贪婪腐败, 周厉王暴虐成性,他们的老百姓也变得很凶残、爱打仗。所 以,他提出第三个观点,就是“有性善,有性不善”,有的人的性是善的,有的人的性是不善的,这是有区分的。他还以尧舜来举例,“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尧为君的时候很英明, 结果竟然还有象这样的坏人出现;而“以瞽瞍为父而有舜”,虽然有瞽瞍这么不善的人,却生下了舜这样善良的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象和舜的本性不一样,象的本性就是不善,舜的本性就是善。


公都子跟孟子讲完上面这三个观点后,就对孟子说您总是说人性本善,难道前面说的这些观点全都是错的吗?


孟子见自己的弟子没有开窍,就回答说只要你顺着人性本身走,这才是孟子所说的性善。


回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我们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也同样要顺着人性本身走。我们与之共事的对象是人,所以所有行为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只有顺应人性,学会激发人性中的善意,才能让事情变得简单,变得更容易解决和处理。在《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的“性善论” 这部分内容中,梁漱溟先生指出,人性本身是可以为善的,这是一种将然的状态。所以,只要你愿意朝善的方向去引导他人, 人性本身自然就可以做出很多善的事来,这也是孟子想要成功推行仁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如果国君推行仁政,但是人心都很坏,那么仁政肯定就没办法施行,因为大家都不想做善事。要想成功地实施仁政,前提一定是人性本善,大家都愿意做善事,这时仁政才有可能被推行。“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如果有些人做了坏事,那不是他天赋资质的错。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是天性就喜欢做错事,而是受后天某些因素的影响,才做了错事。


倘若每位领导者能将以上5种培养“人和”的方法实践起来,把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同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那么“人和”就会成为最终成功的最高要素。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转发到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易安论坛 ( 京ICP备11028188号  

GMT+8, 2024-4-24 20:25 , Processed in 0.382365 second(s), 27 queries .

© 2006-2014 易安网.

易安论坛程序支持:Comsenz Inc & Discuz!X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