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古村落坍塌于“火之殇” 又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因为火灾付之一炬,实在遗憾和惋惜,也又一次敲响了古村落消防安全的警钟! 12月12日15时40许,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乡久吉村发生火灾。久吉苗寨是剑河县最大的苗族村寨之一,也是剑河县苗族传统文化留存保护较为完整的村落。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截至13日下午5时,火灾事故造成176户619人受灾。 古村落火灾,不远的痛苦往事历历在目,今年1月份,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族大寨发生火灾,148栋房屋被烧毁,千余人受灾。寨子里的芦笙场已被夷为废墟,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镇远报京“三月三”无法举办。 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房子,是村民的物质损失,更是文化,造成的文化遗产损毁则无法估量。 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已锐减为271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200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们就消失不见了”,学者的呼吁,可谓痛切。不少调查和统计说明,火灾等灾害和农村“空心化”,成为传统村落消失的主要原因。“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岳飞写下的词句,作为今天许多古村落的命运写照,使人在唏嘘之余,更多了几分深思。 古村落发生火灾,往往都是火烧连营,这与古村落和古建筑“先天不足”有关。绝大多数古村落古建筑为木质结构,极易燃烧,大多分布在远离城镇的高山、深谷之中,院落层层叠叠、通路曲折逶迤,廊道相接、建筑相连,建筑群内缺少防火分隔,因此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一损俱损的局面。 很多古村落建筑群缺少消防组织,没有固定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一些古建筑由于建在高山上,缺乏消防水源。再加上古建筑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这就导致一旦着火火烧得很快,消防车来得慢,甚至进不来,有的来了因为没水也救不了,这就导致古建筑群、古村寨发生火灾时,往往“救无可救”。 此外,古村落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火情频发的重要原因。古建筑、古村寨的电源线路设计往往跟不上老百姓生活的发展,线路设计不科学,私拉乱接状况严重,且设计负载都较小,很容易因超负荷和电源线路故障而引发火灾。曾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古村落经常发生火灾,经过调查发现,火是村民自己放的,只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在游人和文化学者眼中,古村落写满了历史文化符号和沧桑感,但是在村民看来,古村落却是低级生活的痛。很多古民居在采光、通风、取暖等方面存在短板,维护和修缮成本也不低。一面是政府保护村落的要求,一面是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如何取舍和平衡,远不是一句“保护好”那么简单。 古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泯灭,同时,还意味着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一些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民族的“根性文化”,古村落里既有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在村落里,如果村落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失。 古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筑;古建筑属于“过去时”的,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与新建。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对于这一遗产的确认和保护的标准,应该专门制定和自成体系。 著名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就说,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那么,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正在给我们“打120”。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载体,不能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紧迫而重大的时代性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曾经,中央文件中一句“记得住乡愁”,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好文化的根基,就是可触摸的乡愁。 (魏 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