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论坛

 找回网站密码
 注册易安网通行证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查看: 1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强弱连接浑然天成——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复制链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最后登录
2024-6-26
帖子
10196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xsunhao 发表于 2019-8-3 18:38: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强弱连接浑然天成——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ABC安全


国际安全社区有7条准则,其中第一条就强调组织机构建设,要“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看起来和国内动不动就要成立一个协调办公室很相似,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跨界组织呢?其实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生麦克·格兰诺维特通过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来探索社会网络的运行。他发现,在社会中,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关系非常密切、互动也很多,这是一种“强连接”;同时,每个人还存在另外一类社会关系,认识、知道某个人,但是只限于点头之交的一种关系,叫做“弱连接”。他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紧密的朋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反倒不如那些弱连接的关系所发挥的作用大。


格兰诺维特还在美国波士顿两个相邻的社区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


一个社区是意大利人社区,强连接特别多,今天你到我家吃饭,明天我去你那里玩,很有人情味,最后大家发现老詹姆斯家和老乔丹家经常往来,就把他们划为一个圈子,其他人反而就不太愿意请他们来吃饭了。而紧邻的是一个德国社区,大家相敬如宾,谦谦君子,社区内举办各种音乐会、体育团、家长会,其乐融融,家与家之间以弱连接为主。


格兰诺维特发现德国社区那边形成了一整片连在一起的弱连接网络,而意大利社区渐渐地形成了好多孤岛状的断点网络。


有一天,当地政府计划在两个社区搞城市“三旧”改造。意大利社区的居民群情激愤,跑到社区管委会去抗议,组成敢死队去阻止拆迁工人,但是最后还是被拆了。德国社区里的居民则组成很多志愿性团体,动员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人去找媒体,有的人去找市政府游说,有的人刚好认识市长,就想办法直接陈情,最后反而德国社区没被拆掉。


格兰诺维特认为,“强连接”、“弱连接”各有优势。强连接会帮你带来团队、最重要的资源和最核心的战斗力,大家的价值观相近,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但是,如果只有强连接,社会网络就会被独立成众多可以被各个击破的孤岛,再有力的点也只是一个点而已。而弱连接则可以将相关资源连成一张大网,形成可以协同的整体系统,再小的点连接起来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安全社区关注各类伤害,比如工作场所、交通、老年人、涉水、残疾人等等,这些伤害的类别很多,每类伤害和事故形成的关联因素也很多。显然,依靠某一个部门、单位就想彻底改善是非常不现实的,唯有发挥各个部门、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形成一个系统,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地减少伤害和事故,提升社区安全水平。要把各类资源整合,就必须有媒介能够将各个点连接形成有效的系统。跨部门合作组织就是这样一个媒介,形成弱连接,像很多座桥,将内部强连接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连接起来,把各方资源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浑然天成。


基于以上强连接和弱连接思想,国内的安全社区跨界组织机构一般可以分为领导层(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协调层(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和执行层(工作组和项目组)三个层次。


领导层(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成员一般由社区办事机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企业主导型社区服务处、功能型社区管委会等)牵头,整合辖区安全建设、伤害预防、服务部门等机构,其成员没有明确的限定,但是如安监局、民政部门、综合治理办公室、居委会、社区服务、医疗救助、学校、公安、交警、消防、辖区重点企业、社会组织、物业管理等部门的领导及企业家、专家等应纳入跨界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弱连接的大网络。





协调层(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的核心作用是统筹建设工作,它是安全社区最核心的团队,掌握重要的资源,有最核心的战斗力,内部是强连接。它负责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各工作小组的联络和协调工作,起到“桥”的作用,连接各个部门、单位,让大家抱成团。


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一般以安监科、综治办等负责安全或协调工作的部门为基础,同时应在相关的重要部门设立联络员来履行协调的工作职责。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就是建设办公室仅仅依靠一个部门,人员也局限于在一个部门,这会导致成员对别的部门或别的领域开展工作不知情,很难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所以,建设办公室也应是一个跨界跨部门的机构。


执行层(工作组和项目组)。社区应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和目标要求,设立若干个工作组,专门负责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项的安全促进工作。工作组成员由社区管理者、志愿者组织代表、有关技术人员、安全专家、该专项相关人员(如学校安全组应有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老年人安全组应有老年人)组成。设置专项工作组数量并没有统一的模式,社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人员构成、地域环境特点、主要安全问题和工作重点等确定工作组的设立数目。


目前最常见的模式是,先按照安全领域或类别设定工作组,负责本领域的安全促进工作,其成员应涵盖与本领域安全工作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包括牵头部门、实施部门等。其次是在工作组下,针对具体的事故伤害问题,再设立若干个项目组。例如,在家居安全工作组下设燃气安全项目组、动物咬伤预防项目组等。


工作组的设计上,没有明确的模式,但牵头部门一般由负有政府相关职责的部门担任,成员应和项目促进的内容紧密相关。工作组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建设标准里要求的类别设计,可以根据辖区情况组合。例如,公共场所组可以和消防安全组合在一起。但是,项目组设置就不一样,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说为领导层(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协调层(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和执行层(工作组和项目组)构成整个安全社区建设骨架的话,那么现在缺少的就是神经和血管了,即各项工作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社区安全诊断机制、项目策划实施机制、事故与伤害信息记录机制、建设过程重点信息管理机制、评估机制等等,确保各个层次的组织能够运作正常。下面重点介绍四项机制:


一是跨界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包括促进委员会工作机制、建设办公室工作统筹机制、工作组会议协商机制、工作例会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保证跨界组织正常运转。


二是事故与伤害信息记录机制,主要是落实事故和伤害监测部门(监测点),伤害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这是安全社区工作的基础。


三是安全诊断机制,指导各工作组如何评估安全领域状况,如何确定需要干预的问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确定需要干预的问题如何评估,明确安全诊断的牵头组织、工作方法和实施程序和要求。


四是项目策划实施机制,明确工作组策划项目策划实施流程、干预措施的策划和确定方法、干预措施组织实施流程,项目过程监控和纠偏标准和方式等。同时,还要建立项目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机制,确保项目按照计划如期实施。


有了骨架、神经和血管,强弱连接,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就结成了一张浑然天成的“网”,把各项资源整合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来,促进社区安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转发到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易安论坛 ( 京ICP备11028188号  

GMT+8, 2024-6-26 22:37 , Processed in 0.975169 second(s), 28 queries .

© 2006-2014 易安网.

易安论坛程序支持:Comsenz Inc & Discuz!X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