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是指以24 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s)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 日节律(CircadianRhythm)。以24 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 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潮汐节律。生活 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月节律。约29.5 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除天体物理因子外,光线、温度、喂食、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调时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节律不受外界影响,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钟 70 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荡周期为1 到几十分钟,神经电位发放频率则可达101~102 赫。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对生物钟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另一种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 人的"生物节律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迥然不同的两种情况是怎么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表明:对人的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而且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为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这个规律就是人的“生物节律”,又称 为的“生物三节律”,即:“体力节律、情绪节律、智力节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