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经济激励的概念 无论是国外的资料表明,还是根据我国调查数据的分析,都说明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对安全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社会或企业的安全状况之所以能够获得改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全投入使安全生产条件得到完善。据世界银行估计,70。//00的伤害事故导致的损失(DALY)可以通过合理措施和外界的干预来降低。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安全投资能够创造利润。如果成本足够小,回报足够大,则这些投资是可以收回的。即使不能收回,安全成本(投资)对于正常的生产还是必需的。 对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这种损失的转移,使事故的成本不进入企业的利润损失核算。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对安全投资的决策,在仅仅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预,企业的安全投入积极性是有限的,并且常常处于亏欠的状况。 假设“一般”事故有一确定总损失,记为C1。可以假定,无论安全水平如何,其值恒定。这条水平曲线告诉我们,第一个受害者的损失为C1,第二个降到C2,直到降到无人受伤害的安全点为止。这样,线的纵向刻度表示增加的安全损失值(其值恒定)。我们可以假定它包括了所有相关损失,无论谁吸收。 事故损失有外部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C。是较低损失值,仅代表企业支付的总损失。财产损失、工时损失和士气、工作节奏的负面影响等。尽管C2值不小,但仍然小于总损失。其差值(C1一C2)即为外部损失。在一定范围内,其值恒定。 第三条曲线代表企业特定事故风险的消除成本。这里假定消除成本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安全水平低下时,消除成本低,因为容易找到简单廉价的改进措施。但是,进一步的改进成本,代价更大。随着安全水平的提高,继续达到更高的目标越发困难。 只要消除成本低于事故损失,逻辑上即为可行。但在决策时,哪些损失应计算?如果是全部损失,则为C1,安全点在S1。然而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则安全点在S2。从安全工程角度来看,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陈旧、上岗培训不充分、存在有毒物质等。需要自觉协助或通过强制执行等手段,改善条件。从外部损失角度看,应当采取措施,将损失C1(而非C2)施加到决策者,即企业支付原则。 至此,可以引入安全的经济激励概念,它是一种提高安全水平的策略,由内部化损失的一系列政策组成,其结果是企业承担大部分损失。其逻辑思路如下。企业要求最小化产品成本; 政府政策可以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如使得企业负不起事故损失的责任; 企业直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事故风险。经济激励与规章体系和自律策略相反,集中在步骤 ,而非步骤 。 要促进损失的内部化,有多种方法,包括提高危险工作的风险工资,方便对雇主的赔偿诉讼,将雇主的赔偿额与其安全记录联系起来,将来自消费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压力转嫁到事故水平高的企业。为什么仅使用经济激励?因为这种方式相对于直接关注事故本身而言更为间接。为什么我们还使用经济激励方式?这个问题就像工业革命问题一样陈旧,自20世纪初,改革家就开始讨论直接管制和间接纳税补贴等方式的优缺点。本章我们将先回顾历史。之前,我们先列举一下经济激励的潜在优势。 (1)经济激励非常有益于获得管理层的注意 由于管制措施甚多,并非所有的管制均能得到强有力的贯彻,企业容易忽视,尤其是当管制措施日渐琐碎时。相反,经济激励简单易用,是用经济的语言回答经济问题。管理层容易看到刺激手段对企业的直接影响,从而做相应的反馈。 (2)经济激励易于从下至上贯彻执行无论企业以往的安全水平如何优秀,经济激励都有相应的刺激方式。而现行管制下,强调安全的最低可接受水平。一旦达到这个水平,企业就无心改善安全状况了。 (3)经济激励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它强调结果,而不论产生原因,对于新的事故风险,经济激励同样适用。新的事故风险要求新的管制措施,这个过程是缓慢和艰难的。经济激励的优势在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其优势将逐步显现。 (4)经济激励有灵活性,企业有自主性,主动寻找方案解决问题 经济激励强调结果,不重过程,以及鼓励的独创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相反,管制经常在具体条例上相互折中,它强调控制的简单性和通用性,方便管理和遵从。但是,随着管理分散化,要求有快速的反应,管制的方法就不再有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