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次论坛版主聚会中,有机会见到了神交已久,确从未谋面的大智。他为了让我少花钱,约我同住,由此我们有了一次长谈的机会。
我问他:“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虽然对违章重罚,可是为什么会有违章被发现了却没有得到彻底纠正;隐患查找了却没有得到有效排除;现场管理执行了却落实不到位;安全措施布置了却实施走了样”。
他让我知道了:“在国外许多公司,对违章或违反相关安全规定者并不进行处罚,而是当即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本人明白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旦违章者纠正了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检查者当即给予正确激励,不对其进行任何经济或行政处罚,但要将违章行为按HSE管理程序进行记录,以告示他人,由此他们的的员工,上至总裁,下至普通管理人员,都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程序工作,任何人都无权干扰或改变工作程序。如果要改变某人的工作程序,必须遵守程序管理变更的要求,变更要受到多方限制和监督,以杜绝工作的随意性,确保HSE管理体系稳定运行”。
国内的安全管理,很多时候很难做,为什么呢?大智说的一个原因就是国人非常讲究中庸之道,做事非常灵活。规则的适用可以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变通。领导可以这样,管理者可以这样,基层员工也可以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变通,到头来哪里还有神马规则可言。
例如在施工进度落后的时候,要集中力量赶进度,领导亲自给安全管理人员开会,要求他们只抓主要的、大的隐患,小隐患小违章可以放一放。孰不知好多事故都是阴沟里翻船,看似危险的工作往往不容易出事儿,出事儿的往往起源于很小的事儿;孰不知,这种做法会让安全管理人员无所适从,消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孰不知这种做法,让广大职工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安全可以为生产施工让路。这种“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毒瘤一天不去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永远是一句空话。赶进度可以,但同时也要赶安全,加强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管理力量,二者必须并驾齐驱,才能确保安全进度两不误!生产一头要加强,安全一头反而要放松,失去了平衡,出事只是迟早的事儿。
联想我们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习惯将制度和规定挂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确忽视了落实到行动上。许多人常常会由于心存侥幸而忽视了安全,常常会由于粗心大意而放过隐患,因而给个人和企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经济损失。
在我国企业,各岗位也有工作程序,但由于“人治”现象严重,领导的想法、观点常凌驾于工作程序与标准之上,说变就变。倘若领导创新的一套能符合客观规律,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也无可厚非,但只要大家仔细看一看实际情况,那些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热衷于图表与汇报的人,很多都是在做给自己的“丰功伟绩”锦上添花的事,而实际的安全工作依然如故。
我们的安全活动会各小组拿着上级部门下发的学习提纲,读报纸、学文件,然后找一位字写得很漂亮的人进行“书法演示。很多情况下安全活动流于形式,员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事故发生后,找事故的责任者并加以处罚是容易的,但是我们在处理别人的同时却不能从自身出发,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找出管理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将本应由上级机关承担的责任下责于事故单位,事故单位也不能将此责任完全下责于事故车间或事故责任人。这种被无限扩大的层层处罚造成了大量事故被“心照不宣”地相互隐瞒,车间对厂、厂对公司、公司对国家等逐级隐瞒,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安全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大智的“南太平洋安全施工见闻录”带给我们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能让我们突破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更高级的安全管理水平迈进。
有道是,建立在"经历"方式上的学习和进步,即吃一堑,长一智,是痛苦的方式;而只有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即别人吃一堑,我们长一智,才是最高明的;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和进步,即不须吃一堑,亦可长一智,这是最明智也是最困难的。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安全思维模式,从理性与原理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事故和灾害,至少我们要选择"模仿"之路,向给人以启迪的“南太平洋安全施工见闻录”学习、向有着优秀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国外企业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我们必须承认,某些方面,我们的确有欠缺,某些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别人学习。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多一些遵章守法,少一些灵活变通,让安全成为牢不可破的习惯!
事儿少的时候,要让事儿多一点;
事儿多的时候,要让事儿少一点;
没事儿的时候,要让它有事儿;
有事儿的时候,要让它没事儿;
出了大事儿,要让它变小;
出了小事儿,要让它变大。
安全之路,任重道远,愿我们携手同行,时刻牢记:安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安全是万万不能的。只要我们不去做不该做的事儿,都做好该做的事儿,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