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导读: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企业家的天然欲求。不少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却陷入一种盲目地为“大”而大的误区,妄图一口吃成胖子, 最终欲速而不达, 反倒把企业给做垮了。不想把自己做死,企业要学会做小、做慢、做专。
Vol.1
将企业做“小”
韦尔奇在领导GE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大公司的各项弊端,如管理层级过多、反应迟缓、“圈子”文化横行、效率低下……
他非常羡慕那些规模较小但反应灵活,紧贴市场的公司,他总觉得这些企业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市场上的获胜者。
他意识到应该让GE也变成与那些小公司一样灵活的企业,于是发掘了很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包括“数一数二”、“无边界”和“群策群力”等,使得GE具备了小企业的灵活性。这也是GE百年不倒的秘诀。
将企业做大,当然有好处,大企业犹如一艘大船,抗风险能力极强,但却又因机构臃肿,效率极低,最终会阻碍企业的生存发展。
而小企业恰恰相反,独具灵活性、决定性和强烈的求知及发展欲望。灵活性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因此,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都应该保持小企业所特有的高度灵活性。
Vol.2
将企业做“专”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企业亦是如此。做“专”与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当今时代从来都不缺少努力做事的人,缺乏的是一种专注的“工匠精神”,做企业亦是如此,缺的是你企业10年、20年、30年一直专注你熟悉的领域,精益求精,成为百年企业。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项产品,他们有很多“小公司”、“慢公司”,渐渐成为拥有百年以上历史、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
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仅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做“专”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再举一个国内的例子,乐视网。最近十几年,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商业舞台的绝对主角,他们长袖善舞,攻城略地,谈笑间从一个领域杀入另一个领域,从一个市场攻到另一个市场,让很多人感慨:不知道这些企业未来的边界到底在哪?
确实如此,就拿乐视网来说,先是超级电视,接着超级手机,然后轰轰烈烈开启造车梦。普通消费者来说,是无法知道这家企业的未来边界到底在哪?第一感觉是“不专注”。
2015年,乐视推出超级手机;2016年,超级汽车正式亮相,乐视生态全面落地美国……可以看到,乐视采取的是包抄战略,以电视平台为根基,以内容为媒介,构建了一个更为庞大的、横跨三大终端的生态系统。但是,这个轰轰烈烈的战役没有成功。乐视在电视平台还未长大时,就选择平台包抄战略,折戟在所难免。这就是我们说的你在自己还“不专”的情况下就试图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后果可想而知。
将企业做强的愿望,促使不少企业盲目走上了多元化之路。但多元化所需要的条件,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因此走向失败。因此,企业应该要做专,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保持核心竞争力,在专注的领域做到极致,成为真正的强者。
Vol.3
将企业做“慢”
原科龙集团董事长顾雏军在2001年成功入主科龙后,还没把科龙经营好,就急不可耐地利用科龙这个平台,以“十锅九盖”的方式向银行贷款,在三年不到时间里收购了亚星客车、襄樊轴承、美菱电器等多家上市公司,造成资金异常紧张,最终被政府有关部门以挪用资金罪、虚增资金罪等罪名判处10年徒刑,辛苦打造的格林柯尔系短时间内灰飞烟灭,让人唏嘘不已。
很多企业不顾自身资源短缺,一味地追求速度,致使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出现,最后外部环境的一点点变化成了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企业不能一味求快,而是要学会“慢”,在发展过程中控制好速度,时刻监控企业的运营状况,避免大跃进、盲目追求速度。
结语
把企业做小、做慢、做专,并不是说企业不发展,不去做大做强,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企业的灵活性,控制好速度,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成为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