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组组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理事,国家安全生产理论专家组成员 ■罗 云 公共安全是人民民生之本、国家强盛之基、社会和谐之魂。所谓:人以安为命,有命则生;民以安为天,有天则远;国以安为基,有基则稳;家以安为吉,有吉则福;企以安为本,有本则赢;业以安为术,有术则灵;官以安为责,有责则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提出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战略要求,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这些都表明党和国家决策层对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借此契机,笔者就科学构建公共安全体系谈谈看法。 公共安全的范畴及体系 在我国安全语境系统中,存在两大安全体系,一是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体系,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二是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体系,包括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核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安全等。显然,政治局的这次集体学习涉及了公共安全的四大主要领域,即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 目前对公共安全的范畴国际上、学术界还未有一致的共识。联合国界定的公共安全主要包括:(1)自然灾害,即地质、水文、气象、生物方面的灾害;(2)技术灾难,来自技术或工业的事故;(3)环境恶化,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4)社会安全,包括战争和社会动乱等。ISO、TEC和ITU三大国际组织领导的公共安全顾问组(Strategy Advisory Group-Security,SAG-S)将“公共安全”的概念定义为广义的,包含IT、国土安全、自然灾害等宽泛的含义。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建模方法,我们可从范畴体系、目标体系和研究(对象)体系三个维度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模型,仅供决策层参考。 公共安全的公理与定理 科学地发展公共安全学科,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故、事件、灾害等,需要掌握基本的、共性的、普适的理论和规律,或者称其为公共安全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共安全的基本公理和定理。建立在概念定义、比较研究、系统归纳、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曾发表了公共安全的五大基本公理和五大重要定理。 首先是公共安全具有的客观公理,也是公共安全科学揭示的客观真理,即生命安全至高无上,体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及目标使命;事故灾难是安全风险的产物,反映公共安全的实质和本质对象;安全永远是相对的,揭示公共安全的相对性特征和根本属性;危险与风险是客观的,明确公共社会危险因素的客观性和基本生态;人人需要安全,突显公共安全的普适性和价值功能。 其次是基于安全的基本公理,可以推理出公共安全的基本定理,就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这是一切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秉持事故灾害可预防的理念,这是所有人应有的认知和信念;遵循安全发展的规律,这是社会、企业永续的追求;把握持续安全的方法,这是人们应掌握的重要策略和关键方法;做到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这是实现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 推行公共安全的科学共性策略 显然,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涉及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科技、信息、文化、政治等。因此,实现公共安全,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公民等诸多方面的参与和作为。如何科学、有效的作为,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宏观层面。建立战略思维—系统思想,即遵循“战略—系统”模式:战略思维—理论指导—文化引领—体系支撑—方法保障。从安全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从形式安全到本质安全,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从事后查处到源头监控,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技术制胜到文化引领,从财产优先到生命至上,从事件指标到安全绩效,从被动责任到主动担当,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二是中观层面。基于科学的“3E”、“3P”对策体系,3E就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安全监管的对策(Enforcement)、安全文化的对策(Education),也称为技防、管防、人防;3P就是:事前预防对策(Prevention)、事中应急对策(Pacification)、事后惩戒对策(Precetion)。 三是微观层面。应用系统科学方法,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社会治安案件等公共安全问题的致因要素,从人的因素、物或技术的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社会管理和体制机制因素入手,即所谓的“4M”要素,解决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的公共安全问题,推行标本兼治、超前预防、源头治理、关口前移、本质安全、功能安全、系统安全、风险预控、领导承诺、全民参与、社会共治、责任体系等方法和技术。 笔者坚信,我国公共安全的科学防范体系建成之日,就是人民共享安全和谐社会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