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新常态“拳头”” 无论怎么排列组合今年北京“两会”的关键词,新常态都不会缺席。事实上,在今年任何一个省市区的“两会”,新常态都是首当其冲的猜想。
2014年,新常态被定下基调。2015年,可谓新常态的元年,各地都要琢磨自身的新常态是个什么样子。具体到北京,新常态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很早之前,北京的经济增速就已呈现“七上八下”的态势,属于新常态定义下的中高速发展。牺牲掉的发展速度,交换而来的是发展的质量。丢掉了GDP崇拜,反而使北京的GDP质量跃居第一。
北京的经济增长,创新和服务的含金量愈来愈重,消费显示出替代投资成为一号引擎的潜力和实力。金融、信息、旅游、文化、互联网消费正在接管传统消费,这样的发展结果,使得北京在新常态上探索更从容一些。
可以说,北京早些年着手的经济结构调整,不经意间与新常态形成了“惺惺相惜”。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新常态的9个判断,对于消费和投资是这样表述的:点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此,北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这正是北京在消费和投资方面做的事情。北京具备这样的禀赋优势,也充分发挥了这样的优势。
此外,新常态明确定义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环境问题是北京现在最重要的挑战,北京为此多管齐下,既立法设立规范,也在利用市场杠杆去调节。雾霾不是一天形成的,不会短时间内被驯服,将成为北京新常态建设中的动力和压力,倒逼着北京的城市改革。
包括大气治污在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不会是单兵突进的。它要求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的相应调整,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有一个规范调整。对于北京而言,新常态很明确,伸出手就是5根指头:城市要“瘦身”,人口要调控,大气要APEC蓝,产业要进退,法治要跟进。这5根指头合起来就是一个拳头,新常态只有形成一个“拳头”,才能显示出力量所在。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从不为资源集聚发愁,也正是这一不可替代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北京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但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资源集聚变成了资源拥堵,大城市病接踵而至,大而全的旧常态越走越逼仄,恪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新常态,为北京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北京的“瘦身”,也是对天津河北两地的“成人之美”。
北京的新常态元年,目标明确,“两会”也是有备而来,“拳头”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北京的历史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