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论坛

标题: 制造业工厂如何实现信息化? [打印本页]

作者: wxsunhao    时间: 2021-9-16 22:14
标题: 制造业工厂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业工厂如何实现信息化?

原创 张应春 朗欧企管 今天



软件
导读:现代企业,或多或少地都导入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工具,如PLM系统、ERP系统、MES系统、OA系统、CRM系统……

将基础管理流程、管理工具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依然困难重重。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正确有效地做好信息化建设呢?本文一一为你揭开信息化建设的谜团。
一、信息化建设的好处





1、通过信息化将管理数据化

原来我们很多管理动作是没有数据化的,但通过ERP、PLM、CRM、MES等系统,生产管理从研发、接单到成品出货,这一条线上的很多管理动作、流程,都可以实现数据化。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可以很方便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状况。

你随时调取ERP里面的数据,知道你的进销存是多少,你随时调取你的人力资源HR系统,你知道员工的考勤、绩效、KPI情况。这是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最能直观被感受到的一个好处。

2、形成组织记忆,摆脱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组织记忆指组织储存的能对现在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组织的各种活动涉及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借助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记忆和共同的解释,作为决策执行的结果被组织储存起来,成为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组织需要做出新的决策时,有关信息将被重新提取,从而对组织决策产生影响。

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总是要招收有经验的人。问题就在于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组织记忆。比如,经验型员工的作业技能、企业的业务流程,我们没有把它进行很好地记录、存储,所以,企业总是摆脱不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总是需要招收有经验的人。

企业有了信息化工具以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有了记录,包括管理工作流程、员工操作动作、会议活动、生产活动等,所有的活动在这些信息化的工具里面,形成了组织记忆。

通过信息化形成组织记忆,实现资源共享,知识的传承,它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失而有所变动,大大减少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3、提高工作效率

当企业颇具规模,如果没有信息化工具,你会发现部门跟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协同效率、指令的传达效率都跟不上,只有通过软件,通过信息化的工具,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信息的有效流通与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协同管理、决策的效率。

4、方便远程管控

通过这次疫情,我发现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它的管理难度相对要低一些,它的复工复产的效率也相对要高。

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好处还有很多,与此同时,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有诸多难点。




二、实现信息化的难点





1、难以落地,变成摆设

我发现很多企业在导入信息化工具的时候,会面临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就是难以真正落地。

比如,大多数企业都有ERP系统,至少朗欧咨询辅导的企业几乎都上了ERP。但由于基础管理的缺失,ERP系统渐渐演变成了一个进销存系统,ERP系统中MPS生产任务安排调度这一功能模块,却难以实现。

我在企业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了ERP系统的企业几乎每年都要请软件公司上门做一次维护,这个维护就是把系统中的数据作“清零”处理。因为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是混乱的、粗放的,导致系统中的数据全是假数据。

比如,生产物料在系统中明确的数据,但在仓库却又找不到相关的物料;系统中订单还是待产状态,而实际上,该订单已经入仓,甚至交付客户了。当企业的信息化工具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状况、企业状态的时候,这个工具就成了摆设,甚至造成管理上的巨大浪费。

信息化工具如何有效落地成了普遍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难点。

2、信息化工具之间难以协同、互通

企业有PLM系统、OKR系统、OA系统、CRM系统、生产过程中的ERP、MES、APS系统等,就等同于它是一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吗?

有些企业不仅仅只有以上其中一种,更夸张的所提的系统,在企业中都存在,但却依然是填了ERP,再填APS,还要填MES。如果这些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没有互通,各自的系统所需数据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信息维护工作量和出错机会,那么,每个系统都是一座信息孤岛,而且难以真正为组织效率创造价值。

我经常讲,工厂管理,它是一个整体。就跟人体的运作一样,缺少哪一个器官都不可以。所以,企业信息化工具的运作也是一个整体,当下企业面临的又一共同难点就是如何将这些信息化工具打通。只有这些全部都打通了以后,才能够初步形成我们现在所讲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一个基础,一个信息化雏形。也才能够为我们未来的数字化企业,打好基础。

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我给大家5点建议: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5点建议:





1、先管理精细化,后操作信息化

很多企业上信息化工具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即,先操作信息化,后管理精细化。

朗欧咨询在驻厂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导入信息化工具的思维是,因为管理有问题,所以需要上软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在软件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推行的阻力非常大,软件公司把软件导入之后,我们会发现软件里面所呈现的数据跟事实差距也很大。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呢?根本原因就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企业的一把手试图用管理软件的实施倒逼企业流程的规范化、员工的职业化。无数企业的案例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没有基础的管理流程、也没有基础的数据、员工更是没有按标准作业的习惯,那么,企业上了软件后,也会因为职责不清、流程不明、数据不真实、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软件无法落地。

就拿ERP来说,我认为,ERP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使用ERP系统对企业而言其实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是对企业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的一场变革。

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导入ERP时,所有的参与方,不论是软件公司,还是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都将ERP系统放在纯技术层面,而没有意识到ERP系统蕴含着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更没有把ERP的使用当作是一场“改造人的运动”。这种管理模式要顺利实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标准化、数据化、流程化的管理。当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了标准化、数据化、流程化,企业的整个管理模式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与ERP系统本身不相关,主要是人的习性的改变,是上线ERP系统的前提。ERP系统,其实代表着企业一套全新的运作模式。

我们应该是怎么样?先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就是组织再造、流程再造、团队按流程来进行操作,进行开展工作的习性再造。把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以后,再信息化。

比如,我们要上ERP,我们首先要把PMC的工作,就是计划物控部的岗位职能,基本业务流程,要先梳理好;上PLM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先把研发部门的工作流程先理顺,包括产品研发流程、BOM表的完善、材料成本的核算等。

这就是我讲的先管理精细化,后操作信息化。很多企业忽略了管理精细化,直接用信息化工具去“碾压”,最后就会导致我先前讲的那种情况,都是数据不准,推行的阻力很大。

所以,我们朗欧老师在进驻到很多企业以后,几乎都是在管理变革做了一年以后,两年以后,我们又重新让企业把软件公司找过来,根据我们现有的管理流程,我们现有的组织规则,来重新将它完善。

做管理一定不能投机取巧,做老板也不能有“快餐思维”,因为管理没有捷径,它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踏踏实实地走,而不是去跳跃,你跳过了这一步,最后我们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管理成本,可能远远还要大过于你一步一步,这么踏踏实实走过来所花费的成本。

2、要有整体思维,从细处入手

我们在导入任何一个信息化工具的时候,不要贪大求全。我们不要试图请一个软件公司来,它能够把所有的功能给我实现,当然从技术上面来讲,不难实现。

我们从实施的整体上要有整体思维,你要有体、网、面、线、点的思维。“我的企业要成为一个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我企业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施全过程的管理”,这是整体思维。但从操作层面来讲,我们要有点、线、面、网、体的思维,从细处入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做。

比如,PLM系统的导入,一个产品可能有很多分类,a类、b类、c类、d类,我们要一类一类将其模块化、项目化。假如有10类,我们可以一个月完成一类,花10个月把这一产品完善好。从细处入手,就是我们在导入PLM前,做好产品的分类、BOM的分析、建模、建档、管理的流程的梳理……

再如,ERP系统,我们首先把进销存模块,花个半年的时间先做好,然后再结合前端的一些系统,把MPS做好,到具体的生产过程当中,我们再接着完善MES系统。这一套系统做下来,基本上都花了3年、5年,甚至8年、10年的时间,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状态。

3、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信息化的背后是我们的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的过程,它是管理体系的打造,甚至是治理体系的再造,这就需要“一把手”参与进来,它是一个“一把手工程”。

企业的老板要牵头,然后全员参与。我看到我们有一些企业在上信息化的过程当中,比如,上ERP,就把PMC部门拉过来跟软件公司对接,当然包括IT部门;上HR人力资源人资管理系统,就让人力资源部门拉过来跟我们的软件公司对接。当然,这个牵头来对接没有错,但是具体实施上,它其实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

企业导入ERP、MES系统,企业的研发、生产、技术、品质等各个部门都要去参与。我们上信息化工具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管理体系导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团队工作习惯,协同体系打造的过程。

4、用时间和精力来落地

前几天有一位企业老板跟我说,“我发现我们的软件,原来我们花了精力的,现在就用得比较好,原来我们没有怎么花精力的,现在运作就比较差。”

软件的落地,一定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时间的玫瑰。我们每一个企业在推行这种信息化管理工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每一个模块的推行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有“快餐思维”,不要贪大求全,更不要有“花钱买平安”的思想。最后你会发现,你用“花钱买平安”这种思想所做的管理动作都是要用成本还回去的,用你的管理的浪费,用你的各种成本的增加,将它重新买单。

企业管理很多时候不是花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要花时间,花精力去体证。

5、单点建立、多点串联

信息化的建设的初期,我们就要考虑落地的问题、协同、集成的问题。因此,我的建议是单点建立、多点串联。

单点建立,是指的信息化系统不要大而全地一次性导入多个系统,企业的PLM系统、ERP、MES、CRM等系统要分部进行。比如,我们上PLM系统,我们又要去细分产品类别,在这个类别当中,哪几款产品我们先把它优化?

当各个系统通过单点建立完成以后,为了避免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我们又要注意多点联动。我们的PLM系统如何与ERP对接?ERP又如何与MES系统对接?与OA对接?

信息化系统之间一定是串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企业做信息化建设,先做到单点建立,再做到多点串联,这个过程一定不要求快,不要贪大求全。




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买个工具的过程,而是管理体系的打造,组织再造,流程的再造,团队工作习惯再造的过程。

信息化的有效建立,需要树立先管理精细化,后操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需要一把手牵头,全员参与;需要有整体思维,但从细节入手;需要单点建立、多点串联;需要用时间和精力来落地。







欢迎光临 易安论坛 (http://bbs.esafety.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