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7%,与经济增速7%的年均目标一致。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堪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端。从“国富”转向“富民”,这样的发展才可持续,也才能让公众切实地享受到发展的好处。然而,正如舆论所说的那样,当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明显的“三个集中”倾向: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9年的20.04%。从劳方和资方角度看,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49.49%下降到39.74%。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角度看,财富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因而,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入手,让工资增速追赶上甚至超过GDP增速。眼下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要改变这种“干得多挣得少”的分配格局,就必须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 当然,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只考虑工资,作为调节二次分配的税收也必须有所动作。长期以来,工薪阶层默默承担起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约3949亿元,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约占63%。可我们知道,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减税计划中,2011年税收中的80%,将由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家庭负担,包括中产在内的98%的中低收入者免税。相比较,要让我们的个税摆脱“人头税”的质疑,新的一年,不仅要大幅提高起征点,还应在以家庭为征税单位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收入分配的调整必然触及到既得利益阶层的痛处,那些坐享垄断高工资的阶层,那些动辄几百万年薪的国企高管,那些习惯了拿灰色收入的权力部门,都是改革阻力。但收入分配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论是从社会稳定出发,还是从落实“十二五”规划考虑,都不宜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