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一直以其冷静、客观、感言立足于世,或许在内地公开发行,确实为它的言论开放带来些禁锢,但秉承着那样的人文精神,总是它不懈地追求。
2009年6月17日下午,静下心来看看《凤凰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等,曾经爱不释手的杂志,与现在的工作、生活结合,感触颇深。下面是《凤凰周刊》中《法国人心中的国家精神》的一段:
“19世纪初为保护工人利益而实行的工作合同法案;1881年媒体言论自由法案;1881年小学到初中免费义务教育法案;1901年公民可以自由成立非政府组织(NGO)法案;1905年政教分离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平等权法案;1936年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实行劳动者带薪度假法案;1945年法国公民医疗免费法案;1962年全世界第一个天主教国家准许妇女堕胎法案;1988年全民最低收入法案(流浪汉也有最低收入的权利);2000年法国所有居民医疗免费法案(即所有在法国停留超过3个月的人,包括那些没有公民医疗保险的人和非法移民等)。 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所以可以理解商店周末不开门是为了强行保证大小商铺的员工都能有休息机会和家庭成员共度周末;乘法航托运行李除了总量不能超重外连单件行李重量都有限制,这是受约于法国机场对于行李搬运工的劳动保护条例。至于上街游行,那是传统,为了维护和争取权利,甚至可以采取极端的方式。”
从上述文中举例可见,法国对劳动者的保护开始之早,连航班行李重量受限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之利益,可见这个国家的制度文明与人文精神。
对于此间案例,不掩饰自己的推崇之一,但推崇也并非希望盲从。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化身,都会存在不合理之处,作为现代制度制定与推广的后来者,中国应该也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结合实际效仿之余,扬弃其中的糟粕。鉴于此文,关爱劳动者,更应有所作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