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定义是: 预知、预测、分析危险,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先哲言: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这里可怕的是不安全,宝贵之处是安全。在我国蓬勃开展的“隐患治理年”之际,营造一种全民“习惯安全”氛围,是安全生产工作者的责职。
安全在乎习惯,好习惯养护安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听到天气预报今天阴雨,在包里放置了雨伞;进入生产车间,将安全帽佩戴完好。这些行为表象看是一种习惯,也涵盖了对风险情况的预知和预测从而进行开展控制、消除的手段及方法。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出自习惯的支配。自然,习惯也就支配着我们90%的行为是否安全,安全和危险受制于习惯的良莠。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一旦具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听就听清、走就走到、说就说全、干就干实”的安全理念,就能逐步影响和支配自身日常的工作行为,成就良好的习惯,实施具体的预知、预测、分析工作,落实限制、控制、消除危险的行为,自然就达到了预期的安全目标。
习惯安全的“培植”;习惯是可以“培植”的,我们感叹于军队严明的作风,这些严明的作风不是与身俱来,最重要的环节是信念的渗透和融入。自律的心态影响和感染自觉的意识,自觉的意识孵育出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同样需要营养,需要一种推崇备至的氛围。安全生产活动中,我们制订了年度的安全生产目标,同样也牵引着我们自身价值的能否拓展,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要把着力点放在行为养成上,用安全意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贯穿于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和实践,从工作中得到一种提高、成就一种收获,习惯的安全性自然形成。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的习惯变得安全”,这是某企业的窗口箴言,也会成为你我心中的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