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树立抓安全就是抓民生的理念
应树立抓安全就是抓民生的理念
在不断变化的安全生产形势下,要提高安全监管效率——
应树立抓安全就是抓民生的理念
核心提示
经济加速发展使安全生产呈现事故多发、难控的特点。面对异常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和日趋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要深刻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抓好责任落实,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事前预防与事故处置、“打非治违”与扶持发展、日常监管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毛绍武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变化,安全监管工作中出现了形势研判不准、安全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研判安全生产形势更应把握阶段特征
经济加速发展使安全生产呈事故多发性。当前区域经济正处在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安全生产基础仍不牢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重特大事故未得到根本遏制,安全生产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与经济快速发展呈现不对称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因为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加之经营者成本观念与单纯追逐效益的落后认识,使安全生产保障条件停滞不前,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反差。
安全生产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障碍导致事故的难控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在招商引资、兴办企业时,往往忽略了安全等民生问题,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造成新的安全欠账;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诚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企业管理离现代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尚未充分落实;行业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现象,工作协作配合难度大,影响了监管效果。
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更应转变安全理念
转变满足于“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思想,树立抓安全就是抓民生的理念。
目前,有的地方政府的安全监管仍然是事后处理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安全事故的处理上。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最大的政绩,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这是安全生产工作在低层次循环的反映。我们应该从更高层面来认识安全问题,弄清楚安全生产从本质上讲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护生命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安全第一。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对各级政府最起码的要求,是各级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和最根本的价值选择。
改变隐患整改思维定式,掌握安全监管的主动权。
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习惯于把整改安全隐患当作重要的工作标尺,强调隐患发现一处整改一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隐患整改采取的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不是举一反三,强根固本。很多隐患查而不整,事故发生停业整顿,哪个行业出了事故就整顿哪个行业。我们采取“救火”的办法,哪里“冒烟”往哪扑,是无法从整体上奏效的,其结果导致旧的隐患消除了,新的隐患又出现;显现的隐患消除了,潜在的隐患仍然存在。比如有的重大安全隐患,几年前便被挂了黄牌,但直到事故发生前也没有摘掉这块黄牌。因此,整改隐患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隐患整改思维定式,盯住根本,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地做好安全监管和隐患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安全监管的主动权,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改变单兵作战的监管方法,建立协同作战机制。
有些安全生产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立体视角,认为安全监管只是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事情,而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成了局外人,结果形成了安监部门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格局。安全生产涉及众多的部门和各方面的关系,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企业、职工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为事故埋下隐患。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少一些单兵动作,多一些联合行动,坚持齐心推进、协同作战,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率。
实现安全长效监管更应创新体制机制
面对异常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和日趋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要深刻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抓好责任落实,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安全发展上下工夫。现代安全经济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决不能忽视安全生产,更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换取短期、局部的发展。
二是要处理好事前预防与事故处置的关系,在事故预防上下工夫。安全经济学家罗云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指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事故后整改产出比,两者的比例是1:5。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监管永恒的主题,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大资金投入。
三是要处理好“打非治违”与扶持发展的关系,在帮助企业规范发展上下工夫。“打非治违”工作是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但不能一味地打击,将企业逼上绝境。要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要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引导力度,着力推进企业班组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切实加强以班组长为重点的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是要处理好日常监管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在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上下工夫。要深入推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把安全生产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要切实改变唯GDP的政绩观,实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要加强安全执法,坚决摈弃“运动式”执法、“一阵风”执法等,把执法工作融入日常生产之中,并形成管理常态。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既要依靠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更要依靠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形成安全生产信息反馈机制和事故抢险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