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黑车非驾”现象观察
根除管理顽疾 亟须多管齐下
——农机“黑车非驾”现象观察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农机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黑车非驾”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各地将“黑车非驾”列为重点治理对象,但农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除“黑车非驾”顽疾,不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更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完善法律法规。
■本报记者 李天波
“农用拖拉机改客车 一车塞了26人。”8月22日,网上这条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像这样的非法改装、超载行为,可以用“屡见不鲜”来形容。许多人都明白这是“黑车非驾”——既无牌,也无证。
坐拖拉机上学,坐拖拉机进城赶集……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不清楚拖拉机改装、超载等行为是违法非法的,自己甚至有可能成为事故受害者。
数据显示,全国没有纳入农机牌证管理的“黑车”,约占农机总量的三分之一,达到数百万辆。这些“黑车”没有办理运行牌证、到期未经年检、非法拼装等问题突出。另外,全国未经培训考试、无证驾驶的农机驾驶员接近600万人,他们被称为“非驾”。
近日,记者在国务院安委办召开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1月至7月,我国累计发生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安全事故753起,死亡100人,受伤271人,同比分别下降7.83%、18.03%和21.9%。
“黑车非驾”仍是大隐患
2013年5月23日,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境内两辆农用三轮车相撞,致5人死亡、4人受伤。两辆三轮车驾驶员均属无证驾驶,车辆是报废车辆,其中一辆年久失修,车灯损坏严重,夜间无法看清路面,最后导致悲剧发生。
2013年5月11日,河南省洛宁县西山底乡,一辆农用三轮车非法载客,行至亢洼坡时,空挡溜车发生侧翻,造成2人死亡、20多人受伤。
2013年3月7日,浙江省海盐县一台拖拉机在行驶过程中,后栏板突然甩出,砸中相向而来的摩托车驾驶员,摩托车驾驶员经抢救无效死亡。调查发现,拖拉机驾驶员为图方便,自己在后栏板焊上空心管,私自改装致使车板分离……
近年来,类似的事故层出不穷,“黑车非驾”已成为农机安全管理的最大隐患。这些“黑车”安全性能先天不足,加上一些车主为了追求最大效益,多拉快跑,超载超负荷运行。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农机化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对应的是,农机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黑车非驾”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管理是个现实难题
“三秋”在即,参与作业的人员多、农机数量多,是农机安全事故高发期。农机驾驶员受利益驱动,容易忽视农机使用安全问题,加之许多农村地区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机需求量不断增大。
作业量越多,收入也就越多。正是出于利益考量,一些农机驾驶员超负荷作业,疲劳驾驶,甚至对农机重使用、轻保养,导致农机带“病”作业,埋下安全隐患。
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农机驾驶员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农机驾驶员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对基本的交通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安全警示标志不够熟悉,导致经常出现违章操作、非法载人、车辆超载、无牌无证和酒后驾驶等行为——这是造成“黑车非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我国农机监理部门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尽管《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对“黑车非驾”的治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真正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
例如,由于农机监理人员没有上路检查处罚权,即使遇到农机不符合安全标准问题,也只能上前劝阻,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就算当事者不听从,也不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有时还可能招致恶意攻击。
此外,按照现行收费标准,每台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注册登记、牌证费约为100元(包括初检费),年检费25元,驾驶员培训、考试、办证费600元左右。这些费用虽然不高,但对于经营效益差、利润低、服务农田作业的农机主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许多农机主为了节省这部分开支,宁可不挂牌、不办证偷着跑,也不愿缴纳各种管理费用。
源头管理是解决之道
为解决“黑车非驾”问题,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近年来开展了打击农机“黑车非驾”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这个顽疾,相关人士表示,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根除。
一方面,农机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亟须进一步加强培训。相关部门应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等法规,对驾驶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把考核、发证与年审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特别对老驾驶员,要结合年审进行复训。
另一方面,要强化源头管理,保障农机安全。农机的年检、年审任务是安全消费的重点任务,有必要督促农机主按时参加年检,同时加大对农机违章作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农业专家认为,受经济条件所限,在一定时期内,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在农村地区还将长期存在。在农忙季节,村民往往喜欢搭载农用车,致使多次发生群死群伤事故。这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改进村民出行方式迫在眉睫。如何通过政策倾斜、税收引导等方式发展公共交通,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关人士表示,根除“黑车非驾”顽疾,有关部门应从农村实际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出发,理顺部门职责,完善法规,加强农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