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与中国同胞打交道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
在国外与中国同胞打交道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
在澳大利亚工作时,和很多国内移民或永居到澳洲的同胞有过交道。其中的滋味是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第一次和中国同胞打交道是为了洗地毯。在悉尼,我们的公寓和办公室都是铺的地毯,通常一年清洗两次。每次清洗,都是聘请专门的清洁公司。
第一次洗公寓地毯的时候,我在悉尼晨锋报的广告栏里找了一家澳洲当地人的清洁公司。来洗地毯的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澳,大约30来岁,人高马大,一身的汗毛,那胳膊可能就有我的腿粗,上面还有纹身。当他肩扛手拎着清洁用具,旁边还有一个硕大的专用清洁设备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心里面真的有点发虚。那么大的一套公寓里只有我和他......真的有点害怕。这是我第一次和做粗活的老外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平时和我打交道的老外几乎都是白领。这老外不善言辞,没什么话,但干活很认真。一个人清洗一套公寓,完全按规矩做,一点都不糊弄。第一遍用地毯洗涤液洗,水温、浓度,都是用专用仪表测的。第二和第三遍用清水清洗,他告诉我必须清洗两次,这样才可以把洗涤液清洗干净。这个老外的清洗设备很专业,用的洗涤液也很好,唯一不好的是收费太高,一套三室两厅的公寓要付398澳元。这老外特别规矩,老老实实给我开发票。我看他做的很好,希望他帮我清洗另外一套公寓的地毯,他马上拒绝,说必须先和公司电话预约,他不能私自接私活。老外的规矩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清洗办公室地毯的时候我想,还是找咱同胞吧,毕竟要便宜很多。我看了华文广告好像价格都不高,大约150到200之间。随便拨了一个电话就成了,是个上海人,而且只要100澳元。我在电话里诚实告诉他,办公室的地毯是浅米色的,上面有茶水印记,可能很难清洗,请他考虑清楚。我请他考虑清楚,是觉得地毯很脏,怕100澳元会亏待他。他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他的清洗设备和地毯洗涤液都是现在最好的,多脏的地毯都可以洗干净,让我放心。他同时还告诉我,悉尼的很多大公司和他都是有固定合同的,来给我做,主要是看在我是同胞的份上。
他们是夫妻一起来的。当他们到我办公室的时候,我很注意地去看他们的清洁用具。坦率地说,和老外公司的相比,他们的设备就很业余了,那个洗地毯的机器只有老外的三分之一大小,洗地毯的枪也小了很多。看我有些犹豫,那位男士马上说,这个机器看上去小一点,但功能很强大,绝对没问题。因为办公室离洗手间比较远,我担心用水不方便,没想到这夫妻说,没问题,他们可以用桶去打水。我当时听了挺感动的,用桶去打水是很辛苦的,也真难为这对上海夫妻了。哪知道,那位男士刚打了两桶水就说够了,我想可能是先用洗涤液洗一遍,然后再换水,也就没多问。在洗地毯的过程中,这对上海夫妻就开始给我神侃,说他们用的洗涤液是最好的,气味清香还环保,是价格最贵的一种,其他中国人肯定舍不得买这种。然后又把同样是上海来的同乡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给贬了一通,说他们良心如何不好,用的洗涤液如何差,在悉尼混得如何不如意。在他们夫妻神侃时,我没插一句话。把地毯洗完一遍后我想他们该换水了,没想到他们对我说已经洗完了。我说为什么不用清水清洗,他们告诉我,他们用的洗涤液是新产品,根本不用清洗。就两桶水,居然就算把办公室地毯洗了。我看这地毯和没洗的效果差不多,他们说主要是地毯刚洗是湿的,干了以后就和新的一样了。付钱时,他们坚决不要支票,一定要现金,付完现金后,我让他们给我发票,他们非常不情愿,说给了我发票他们就得交税了。地毯干了以后一点儿都不像新的,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他们这最新款、最环保的洗涤液可把我害苦了,这个洗涤液的味道之大、之薰人,不仅薰死了我办公室里的两盆绿叶植物,还让我不得不半个月敞开办公室的大门放味儿,引起同楼层其他公司向物业投诉。
第二次和同胞打交道是为了扔办公室的办公家具。在国外扔垃圾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大件的废旧家具。不仅要按照规定时间和规定的品种规定的地方扔,而且还要缴纳垃圾消纳费给政府,数额还很高。
这次来帮我运办公垃圾的人,又是一个上海人。他告诉我他已经到悉尼20年了,刚开始到悉尼时给别人打工,等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自己买了一辆罗厘车。他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司机,还是搬运工。现在他自己只开车,但搬运物件的重体力活已经雇佣别人来做了。那天来负责搬运的两个人,一个是天津人,大约25岁左右,一个是山东人,他告诉我他已经退休了。在国外打工没有人会因为你年长而对你有所照顾,年轻的做什么,年长的也得做什么。尽管国外的搬运工具比国内便捷和省力,但总还是有需要纯体力的时候,我当时特别担心那位山东同胞。山东同胞告诉我,他和太太都是到悉尼来投靠女儿的,太太帮助女儿看孩子,他出来挣点钱贴补家用。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一个适合他年龄的工作,比如到餐馆做杂工。他说因为不懂英语,而且餐馆的杂工也不好找,所以就只能干这个了。我真的挺可怜他的,也不知道他的女儿是否知道他的工作性质,如果是我的父亲,我是绝对不会让他来遭这种罪的。在他们搬运家具的过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个年轻的天津小伙子对年长的山东人不太友好,我问他为什么会那样,他不屑一顾地说,谁让他来干这个?他不行就不要出来做,如果我要帮他,岂不得累死自己。他的话好像也有道理。这个老板同样不要支票只要现金,同样不愿意给我发票。
我学车的陪练是个台湾人,是通过中文报纸广告找的,到澳洲已经有20多年了。以前替别人开车,年纪大了以后就做陪练了。在国内有驾照且时间超过三年的,只需要通过一次笔试然后再参加一次路考,如果通过了就可以直接拿到新洲驾照了。尽管在国内天天开车,但是国外的标志标线比国内的复杂,而且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初到澳洲的都需要请当地教练带一下,以便顺利通过路考。第一次来陪我练车,他就晚到了十多分钟,这在国外是比较少见的。我想可能是偶然事件,也就没太计较。开车上路才刚十分钟他便让我靠边停车,说要给我讲驾驶知识。其实,我已经开车多年,只需要有人告诉我澳洲的标志标线和复杂路口怎么通行就可以了。我耐着性子婉转地提醒他,但他好像没听懂我的意思。大约讲了30分钟我们又才上路,没走多远,他又要上厕所,一会儿,他又要抽烟。就这样走走停停,2个小时的陪练时间就过去了(其实还不到2个小时,因为他本来就晚到了)。实际算下来,真正的有效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在车上,他比较喜欢聊一些华人在澳洲的事情。他告诉我,悉尼的酒吧在20多年前是免费提供面包的。只要你买杯酒,面包管够。后来,华人知道这个以后便传开了,去酒吧的华人就越来越多。有些华人不仅吃,还拿走,后来,酒吧里就再也没有免费的面包了。这个事情没有考证过,不知道是真是假。
第一次陪练结束时,他煞有介事地说,我至少还需要再练习5次才能参加路考,否则,根本通不过。其实,从他第一次让我靠边停车讲解什么驾驶常识的时候我就全明白了,他希望我多练习几次(澳洲是按小时收费的,大概每小时40澳元左右,可面议),所以,尽量拖时间。当看到我和他结算陪练费时,他感觉比较意外,因为通常是全部陪练结束后一起付费的。我给他付费,言外之意是我下次未必还找他。他问我为什么?接着又说了一句,你可以公司报销应该不介意多学几次。我差点忍不住告诉他,即使可以报销,可这时间我也搭不起,更何况我最讨厌谁拿报销来绑架我。
后来,我找了一个地道的澳洲人给我做陪练。这老澳特别认真,也很风趣,教给了我很多实用驾驶技巧,特别是如何在斜坡上停车和起步,这个技巧在悉尼和旧金山这些城市都是非常实用的。这个澳洲人只陪我练了一次就让我去参加路考,他认为我已经开得很好了。为了练习口语,我又找他练过一次车。路考的时候也是他陪我去的,很顺利就通过了。
在国外,我们特别希望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给自己的同胞一些方便,毕竟血浓于水。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很无奈。
关于“在国外与中国同胞打交道”的补充
前两天,发了一篇“[蚯蚓茶吧] 在国外与中国同胞打交道”的文章,文章发出去之后,有一位XU网友回信,就“在国外与中国同胞打交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蚯蚓在这里对他表示特别感谢,因为他让我们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一些事情。
来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一直很喜欢每期的内容。但是今天看了这一文章,忍不住想说两句。
我不想置疑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没有夸张的成分,作者倒霉的很夸张。我在悉尼居住过超过五年,也洗过地毯,搬过家,学过开车。我想说,我们中国人很勤俭,我们也懂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但在区别很大的情况下,比如洗地毯那个298澳币的差别,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差一点但便宜很多的服务,相应的,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没有不对的地方。我曾经想更便宜一点而选择自己洗地毯,结果租用机器和买药水的成本并不比请人来低,相反效果还差一点。以后我就一直找人来做了,虽然也有需要透气的问题,事后开了几个小时通风,洗得的确很干净。等到后来收入高一些,我就选择请老外来做干洗,效果好又安全,代价也很高。我对两种服务都很满意,付出跟得到是相应的。我没有用LV的价格买到冒牌货,也没有用水货的价格买到LV。
最后是开车教练,的确有很多教练是希望你多学几个小时的,很多人对此非常不满。不过这些人似乎忘记了,这也是出于政府的规定,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在国内也是要强制跟随教练学若干小时才可以考试的。作者以为自己有国内的经验就够了,殊不知这类人最容易出事故,先不说左右相反,我自己练的时候就上过反向车道,幸亏当时有教练在边上;澳洲的交通规则跟国内就非常不同,不但经常要让路,连习惯都不一样。举个例子,国内换车道只看反光镜不准回头,在澳洲却必须回头看。对于很多教练来说,有国内经验的人远比新手麻烦。而作者为了节约一点时间,连半个小时都不能忍受,他真的以为靠做几道题就能上路了吗?这是拿谁的命开玩笑呢。
这些年,类似 <在国外...>这种题材应该已经没那么吸引眼球了,所以我想作者不会是故意夸大来哗众的。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眼睛里看到的世界颜色不一样。在我的悉尼岁月里,对那些提供价廉物美服务的同胞,我是感恩的。退一万步说,这些都是服务行业,在有限的华人市场,有几个敢象作者说的那样做一次性生意?看到这样偏激的,或者说不全面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不要让读者都认为中国人到了国外就不堪了。当然有些问题确实存在,比如收现金不开票,我也遇到过,可也不是不能避免的,你愿意交税他就愿意开票,这在国内屡见不鲜了吧,跟“在国外”没有多大的关系。既然不能出到正常的价格,有何立场要马儿跑来跑去还不吃草?
最后,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闻到这篇文章浑身散发着对体力劳动者的不尊重,作者到底是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还是我假设作者没有“移民或永居”身份而在泛酸,不便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