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要点题点(五)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复习要点题点(五)
第三节 重大危险源
大纲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一、重大危险源定义:
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这是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中的定义。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
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控制重大危险源。
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教材P52如图2—1所示),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P53)
(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四)应急救援系统
(五)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六)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根据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申报和普查、评价结果,按危险严重级别,建立基于GIS、GPS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安全监督监察。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1)单元内有一种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 q2 qn
-- + -- + ...+ -- ≧1
Q1 Q2 Qn
其中 q-----分子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分母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熟悉)P54-58
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
如何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价?包括八部分。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二)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以前出过题)
(三)数学模型
现实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如下:(见课本P55 (2-2))
简单说,A—现实危险性由三大部分因素影响,即1)物质和工艺危险性,2)事故严重程度和3)各种有利的抵消因子(能减少危害程度的因素)。
(四)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
1.爆炸性物质;2.气体燃烧性物质;液体燃烧性物质;4.固体燃烧性物质;5.自然物质;6
.遇上水易燃物质;7.氧化物质。
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4个参数:1)毒性等级;2)物质的状态;3)气味;4)重度。毒性大小不仅影响事故后果,而且影响事故易发性。
物质危险性的最大分值定为100分。P56
(五)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P56)。
(六)事故严重度评价
事故严重度用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万元)表示。
建立了6种伤害模型,分别是:1)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2)蒸气云爆炸;3)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4)池火灾;5)固体和粉尘火灾;6)室内火灾。
评价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的两个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出过题)
1.最大危险原则
2.概率求和原则
折算公式(P57 式2-3)
S=C+20(N1+0.5×N2+105/6000 N3)(公式要记住,计算题很少)
式中S——事故严重度,万元;
C——事故中财产损失的评估值,万元;
N1,N2、N3——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人数的评估值。
(七)危险性抵消因子
(八)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1.危险性分级:四级
一般,单元的危险性级别愈高,要求的受控级别也应愈高。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实施重大危险源的宏观监控与管理,最终建立和健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中特别要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参见教材P58。)
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行为。(参见教材P62 。)
第四节 安全规章制度
大纲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一、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P63
1.目的: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
2.必要性:3个:法定责任、重要保障、重要手段
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3个)
1.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法规、标准为依据。
2.以生产、经营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教训为依据。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就是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3.国际、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为依据。
三、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2.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四、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内容)教材P65-68。
内容:按三种体系来建立,
(一)按安全系统(4部分),即综合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二)按标准体系(3个标准)即安全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
(三)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3个文件)即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熟悉)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1.综合安全管理(14小项)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3个,责任感、明确责任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2.人员安全管理(7小项)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5小项)
4.环境安全管理(3小项)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8项内容,5个步骤)
1、起草。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3、审核。4、签发。5、发布。这就是规章制度的管理的5个步骤。6、培训。7、反馈。8、持续改进。除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