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复习要点题点(七)
《安全生产技术》复习要点题点(七)
第二节 触电防护技术(P78)
1、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绝缘、屏护、间距
2、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重复接地、保护接零、速断保护
3、其他电击预防技术
双重绝缘、加强绝缘、安全电压、电气隔离、漏电保护
一、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一)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1、绝缘
绝缘是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电气设备的绝缘应符合其相应的电压等级、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
绝缘的电气指标主要是绝缘电阻。绝缘电阻用兆欧表测量。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OOOΩ.并应符合专业标准的规定。
2、屏护
屏护是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闸等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应与带电体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遮栏与低压裸导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8m;网眼遮栏与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低压设备不宜小于0.15m,10kV设备不宜小于0.35m。屏护装置应安装牢固。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应可靠接地(或接零)。遮栏、栅栏应根据需要挂标示牌。遮栏出入口的门上应根据需要安装信号装置和连锁装置。
3.间距
间距是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范围之外。其安全作用与屏护的安全作用基本相同。安全距离的大小决定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环境条件和安装方式等因素。架空线路的间距须考虑气温、风力、覆冰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低压操作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m。
在高压作业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应满足表2—3所列各项最小距离的要求。
二、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
保护接地(IT);
工作接地(TT);
保护接零(TN);
1、保护接地(IT)
I表示网不接地或高阻接地
T表示设备外壳接地
2、工作接地(TT)
用于三相四线
接地电阻不大于4或10欧。
第一个T表示网的中性线接地
重复接地;
3、保护接零(TN);
切断电源保护。
3.TN系统(保护接零)
TN系统相当于传统的保护接零系统。典型的TN系统如图1—7所示。图中,PE是保护零线,Rs叫做重复接地。TN系统中的字母N表示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配电网中性点之间,亦即与保护零线之间紧密连接。
保护接零的安全原理是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时,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短路保护元件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设备电源断开,消除电击危险。虽然保护接零也能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但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其第一位的安全作用是迅速切断电源。
N系统分为TN—S,TN—C—S,TN—C三种类型。
如图1—10所示,TN—S系统是PE线与N线完全分开的系统;TN—C—S系统是干线部分的前一段PE线与N线共用为PFN线,后一段PE线与N线分开的系统;TN—C系统是干线部分PE线与N线完全共用的系统。应当注意,支线部分的PE线是不能与N线共用的。
TN—S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好。有爆炸危险环境、火灾危险性大的环境及其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TN—S系统;
厂内低压配电的场所及民用楼房应采用TN—C—S系统
触电危险性小、用电设备简单的场合可采用TN—C系统。
保护接零用于用户装有配电变压器的,且其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四线配电网。
应用保护接零应注意下列安全要求:
(1)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一般不允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否则,当接地的设备漏电时,该接地设备及其他接零设备都可能带有危险的对地电压。如确有困难,个别设备无法接零而只能接地时,则该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2)重复接地合格。重复接地指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的再次接地。重复接地的安全作用是减轻PE线和PEN线断开或接触不良的危险性,进一步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和缩短祸电故障持续时间。电缆或架空线路引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配电线路的最远端及每1km处,高低压线路同杆架设时共同敷设的两端应作重复接地。每一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10Ω;在低压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允许不超过10Ω的场合,每一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允许不超过30Ω,但不得少于3处。
(3)发生对PE线的单相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源。对于相线对地电压220 v的TN系统,手持式电气设备和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的短路保护元件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0.4 s;配电线路或固定式电气设备的末端线路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5 s。
(4)工作接地合格。工作接地的主要作用是减轻各种过电压的危险。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4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允许放宽至不超过10Ω。
(5)PE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PE线和PEN线应有防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PE线支线不得串联连接,即不得用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作为保护导体
(6)保护导体截面面积合格。当PE线与相线材料相同时,PE线可以按表1—5选取除应采用电缆芯线或金属护套作保护线者外,有机械防护的PE线不得小于2.5 mm2,没有机械防护的不得小于4 mm2 。铜质PEN线截面积不得小于10 mm2 ,铝质的不得小于16 mm2 ,如系电缆芯线,则不得小于4 mm2 。
(7)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指保护导体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生产用的金属装备以及允许用作保护线的金属管道等用于其他目的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联结。等电位联结的组成如图1~11所示。有条件的场所应做等电位联结,以提高TN系统的可靠性。
I T 系统
(其他电击预防技术)
1)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双重绝缘兼有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的绝缘
加强绝缘就是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双重绝缘同等能力的单一绝缘。
2)采用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42伏,36伏,24伏,12伏和6伏。
凡手提照明灯、高度不足2.5米的一般照明灯,如果没有特殊安全结构或安全措施,应采用42伏或36伏安全电压。
凡金属容器内、隧道内、矿井内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的环境,使用手提照明灯时应采用12伏安全电压
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由检测元件、中间环节、执行机构及辅助电源和试验装置构成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最基本技术参数包括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和分断时间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保护、安装场所、运行和管理
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和直接接触电击,也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测一相接地故障。
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以漏电电流或触电电流为动作信号。动作信号经处理后带动执行元件动作,促使线路迅速分断。
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的额定动作电流从6mA至20A有15个等级,其中,
(1)30及30mA以下的属高灵敏度,主要用于防止触电事故,
(2)30mA以上、1000及1000mA以下的属中灵敏度,用于防止触电事故和漏电火灾;
(3)1000mA以上的属低灵敏度,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视一相接地故障。
为了避免误动作保护装置的额定不动作电流不得低于额定动作电流的1/2。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指动作时最大分断时间。快速型和定时限型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应符合表1—7的要求
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的场所:
(1)有金属外壳的Ⅰ类移动式电气设备和手持式电动工具,
(2)安装在潮湿或强腐蚀等恶劣场所的电气设备,
(3)建筑施工工地的施工电气设备,
(4)临时性电气设备,
(5)宾馆类的客房内的插座、
(6)触电危险性较大的民用建筑物内的插座
(7)游泳池或浴池类场所的水中照明设备。
(8)安装在水中的供电线路和电气设备,
(9)医院中直接接触人体的医用电气设备(胸腔手术室的除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