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明确提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每减少一个人的死亡都是硬成效。但是,只要还有人死亡,这就是问题、就是差距,我们就是要追求“零死亡”。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杨栋梁局长语出惊人,发出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强音。
一直以来,“零死亡”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传说,一个企业敢讲,两个企业敢讲,一个城市基本上不敢讲。而在杨栋梁局长非常清楚的知道,“每天有4000万人在工地作业,800万人在地下巷道里劳动,有12万公里的油气管线埋在地下”等情况下,在“安全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安全隐患突出、安全保障能力还比较差”等前提下,毅然决然地提出要追求“零死亡”的目标,可以想象,这需要多么大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心和勇气,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担当。
当然,这个目标也并非好高骛远、无法实现。2002年全国死亡事故是107万起,2014年29万起,下降率是70%多,可见一斑。况且现在已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实现了全年零死亡,有些煤矿也多年零死亡。同时,不妨看下身边城市,一年当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没有发生死亡事故的。1家企业能实现零死亡,就会有10家企业能实现零死亡,以此类推,全国企业实现零死亡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死亡事故的下降,和这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息息相关,和采取的严格市场准入,积极开展打非治违、各类专项整治、安全大检查,严肃查处非法违法行为、严格事故责任追究等措施是分不开的。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安全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李克强总理在本次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着重突出了依法治安等十大亮点。可以预见,在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处罚更加严厉、追责更加严肃等违法成本飙升的高压态势下,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必定会越来越好,每年零死亡的企业数量也必然会稳步增加。可以说,零死亡不是遥远的梦,是真正可以实现的伟大目标。当然,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过程可能会曲折一些,时间可能会长久一些。但只要我们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就一定会实现。
(观察员黄晓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