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见证了救援生命的奇迹,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事故抢险救援由诸多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救援不成功或者留下缺憾。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救援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功,一方面,在于遇险人员及时避险,并且一直坚持自救互救;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科学组织施救,有关专家制定了科学严密的抢险救援方案,包括如何加大排水,如何强化通风,如何打井钻孔,如何对被困人员抢救上来之后迅速进行治疗等。
日前,中央财经大学危机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董传仪接受了记者采访,以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救援为例,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化解危机的关键所在。
化解危机体现系统性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就是一个危机事件。
董传仪向记者解释,危机是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任何领域发生的危机,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管理学称之为生命周期。
“企业内部的不平衡因素是危机的起因,不平衡因素导致矛盾出现,演化成风险,进而演变成危机诱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故隐患。此时,进入危机潜伏期,危机潜伏期可长可短,如果预防到位,排除了危机诱因,就能防止事故发生。如果进入潜伏期的危机诱因没有及时被排除,就会进入危机爆发期,接着进入蔓延期、恢复期和消除期。”董传仪说。
危机管理不是哪一个行政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政府部门的责任,需要社会资源的参与应对,需要从法律、政策、专业等多个层次进行管理,另外,危机事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危害性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而与之对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体现了化解危机的系统性。
在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这一危机事件中,涉及遇险人员、事故发生单位、救援队员、救援组织者(政府)、新闻媒体、遇险人员家属等多方面。从事故发生到成功解救115名被困人员,到继续救援剩余被困人员,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节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危机的化解:如果被困人员没有自救知识,没有顽强坚持等待救援,奇迹难以发生;如果救援人员没有科学的救援方案,没有及时施救,奇迹难以发生;政府部门如果没有及时与被困人员家属沟通,新闻媒体没有及时、准确报道救援情况,社会情绪必定难以稳定,可能给化解危机留下遗憾……
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救援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就在于救援体现了系统性,环环相扣。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特别重视,始终把抢救被困人员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王家岭煤矿的规划、设计、勘探、施工等基础资料、图纸完备,有利于专家制定科学严密的抢险救援方案,这是决定救援成功的一大因素。
第三,事故救援现场的5000多名救援人员分工详细,提高了救援效率。例如,2000多人分成153个安抚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户被困人员家属。安抚小组人员和家属生活在一起,天天通报抢险救援最新进展,解决家属困难。大量的专业搜救队伍和设备设施投入救援工作,这是提高救援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对没有获救的被困人员,继续加大搜救力度。
第四,在对外沟通方面,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消息,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稳定了社会情绪。
化解危机应突出预警预控
在整个危机的化解过程中,既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也有许多可控、可防的因素,那么如何做好危机预警、预控,使危机朝着正确的方向化解呢?
董传仪说:“危机的可控、可防,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软件及技术、设备设施等硬件,软件、硬件的情况决定了企业是否具备可控、可防的条件。”
在危机潜伏期,企业要做好危机预警、预控,可以通过大规模排查,消除危机诱因。危机爆发后,在救援过程中,救援组织者要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发生。
仍以王家岭煤矿为例,该矿是在建矿井,对地理、地质条件仍存在不清楚之处,相关资料也较少,风险系数自然较高。企业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理应做好预警、预控,但是,因为劳动组织管理混乱,现场管理不到位,单纯追求产值、速度,忽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力,导致不可控、不可防因素出现,进而导致危机爆发。
另外,危机预警、预控的关键在于细节。董传仪告诉记者:“根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1700多起矿难的分析,基本都是管理细节存在问题造成事故发生。越重大的隐患越容易受到重视,反而是小细节被熟视无睹。”
“在目前的管理制度、能力、生产技术等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危险因素都能被预知的,但我们可以扩大预防范围,加大预防力度,严细管理,层层督导检查,增强预防人员配置,防范事故发生。”董传仪如是说。
应对危机能力在于培养
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中,人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115个生命。如果不是遇险人员的自救与坚持,恐怕他们难以重见天日。
董传仪告诉记者,危机一旦爆发,首先就是要快速反应,因此,遇险人员的自救在危机化解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次危机发生之后,出于本能,遇险人员通常都会快速调整以收到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效果,并且通常是平时越训练有素,关键时刻的反应越快,做出的决策越正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快速反应也能够有效预防危机扩散,将损失控制在最小额度。
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中的遇险人员中,有不少老工人,具有丰富的自救互救经验,他们在被困井下的八天八夜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而此次事故也暴露出该矿安全培训不到位,未对职工进行全员安全培训,新到职工未培训就安排上岗作业。“现在一些煤矿等单位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接受安全知识培训的权利有时难以得到保障,国家、地方、企业必须建立机制,对其加强培训。”董传仪说。
董传仪特别提到的是,王家岭煤矿115人成功获救后,并不等于危机已经全部化解,新的危险因素仍可能出现,应尽快进入恢复管理阶段,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纠正和治疗各种危机后遗症,抚平遇险人员的心理创伤,使其尽快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善后工作等。还应进入评估管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 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