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嘉善的“胎记”(转载)
嘉善,地处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交界,自古就有“吴根越角”之称,历史上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描绘的正是这一“鱼米之乡”的风情。
印象中,嘉善,应该有“大往圩”史前文化遗址,历经5000年沧桑,至今诉说着嘉善的远古故事;有元代画家吴镇《渔父图》中的安逸民生图景;还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西塘古镇,和古镇内千米烟雨廊棚传出的吴侬软语。
平和,是嘉善人的特征。历史上“鱼米之乡”的富足,源远流长的“善文化”的熏染,给了嘉善人平和的底气。
当很多地方动辄投巨资搭建标志性景观、打造雄伟地域名片时,嘉善人则在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老祖宗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古董,梳理着无形的“善文化”脉络,以此作为嘉善人最得意的“名片”。
这种梳理,不经意间,引领着公众对嘉善文化的解读,享受着传统文明的滋养。这种滋养,润物无声,滴滴晕染,点落在普通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花开在邻家小妹的低眉浅笑之间。
“盼望田间的虎耳草快点长大。农家人会采它做麦芽塌饼。晒干后揉进面团,包裹豆沙馅儿,蒸熟。再起油锅煎至两面金黄,淋些饴糖汁、芝麻。那滋味,许多年都难忘记。也唯有在农村,邻里间会将喷香的美味盛一海碗相互馈赠。当善念植根于彼此关怀,这分享的温暖就比食物本身更深入人心了。”网友“悠然紫堇”用一段干净的文字,记录下江南民间小吃麦芽塌饼的制作工艺,描述出农家人通过邻里间的馈赠传递善念,赋予麦芽塌饼鲜灵的人性。
“每当人们行至南国的一个街道,都要瞥一眼这里的大榕树和树下的老母亲,中风的她,被儿子从北方接过来侍候。远望这棵榕树,像一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叶茂蔽天。粗壮的枝干,虬根如虹,苍劲挺拔。中午时分,金黄色的阳光丝丝缕缕地穿过树叶儿缝隙,落在老母亲的身上、脸上,好温馨。”这是网友“就爱吃兔子的草”在当地“善文化微散文”征集中,讲述的一个百善孝为先的动人故事。
善,可谓嘉善的“胎记”,嘉善人的“胎记”。
时间倒推400多年,嘉善学者袁黄(号了凡)著书解善,代表作《了凡四训》可谓善书之经典。书中的“积善篇”将善分为十类:“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造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尤其说到,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袁黄,因此成为江南善举运动的倡导者。
嘉善的“胎记”,穿越时光。
至今,令嘉善人念念不忘的,还有“裸捐”官员丁宾,与袁黄处同一时代,前后捐银3万余两;还有常年救赈贫民的陈龙正,于1641年建起“同善会馆”,成为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他们将“善文化”的因子播撒在嘉善田园水乡间。
今天,同样让嘉善人时时提及的“善人”,有10年累计捐献3.3万毫升O型RH阴性血的倪仲翌,有坚持20多年抚慰、挽救失足少年的检察院干部徐建康……身边这些普通人,更让嘉善人领悟着“善文化”的真切与温暖。
是有了善这块“胎记”,让嘉善人拥有了平和的秉性?还是嘉善人平和的秉性,打磨出善之“胎记”?
西塘的桥与水也许会有答案。
“信步于桥与水的这头与彼端,听着水流与船只的私语,突然就有了冲动,想,如果一头扎进这古老的河水中,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游到了明朝的对岸或清朝的码头——千年西塘容易给人太多的幻觉。”网友周如钢说出很多到过西塘人的感受。如此引人久久回味曾经烟雨岁月的地方,不多。
一个“善”字,有多少分量?有几重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