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谈:闲聊称呼
有一天,某网站小张打来电话,她管我叫爷爷。我乐不可支。她告诉我,她说这话的时候,同事们都笑了,显然对她叫我爷爷有些不解,是呀!怎能随便叫爷爷呢?她是出于对我的尊敬。实际上,人们交往离不开“称呼”。称呼既能拉近距离,又利于交流。而不是时代发展了,人世间变得没大没小了。给年长的,称其爷爷奶奶,并算不低下,正是说明你有大有小,并传承中华之美德和文化。
现在,人们对“称呼”产生了困惑,都不知叫啥好了。比如,在文化界,那些晚辈称年纪大,一律叫“老师”,因为老师不分年龄大小和性别,称其为老师,免除不必要的尴尬,又尊敬他人,顺理成章。在企业,工人之间叫“师傅”,或叫叫小张小李;在机关,叫姓加职务,如王科长,李主任,孙书记,李主席。部队则不一样,是什么职务就叫什么职务,比如,黄副团长,李连长。地方就不那么讲究了,不管是正职还是副职,一律称“正”的,即使是副的,也叫“正”的,如某某书记,某某处长。叫着顺口,约定俗成了。
然而,有人不叫称呼了,见比自己大的,啥都不叫。比如,在公交车上,旅客很多,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叫“你”,甚至连你都不叫。人们之间,不分辈份,人人“平等”了。我看不是。我们常说,我国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国,称呼颇讲究,比如,学生给传道授业者为老师,机关都称姓加职务,在家里,或叫爷叫爸叫叔或叫姨叫舅叫姑。社会上,有些混乱,无所适从,什么都不叫。比如,我们小区,年纪小的见了年龄大的,有的叫“爷们”,有的什么也不叫,好像叫他(她)辈份,就低人一等了。难怪,城市居民老死不相往来,远不如农村。在我老家凌海,一般都称辈份,叫起来很亲切。我的朋友是河南农村的,仍沿袭古风,每逢春节大年初一,小辈的给长辈份拜年,叩头作揖,十分讲究。加深人们之间的感情。
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举止言谈,更应该有所讲究,有所规矩,既要简洁,又要中听;既要易于接受,又利于沟通。不过,眼下有些混乱,甚至不伦不类。文化大革命前,去商店购物,不管营业员是男是女,一律叫“同志”,就是现在,年纪大的,还是喜欢叫他(她)们为同志。我觉得,这种称呼,很亲切,应恢复起来。否则,我们难以称谓,叫“小姐”,人家不愿听,叫“唉”,会遭到白眼。在共产党内,一般叫同志,刘少奇都称“少奇”,邓小平叫“小平”,如今,这种称呼久违了。其实,“同志”,是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提出来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样的称呼,叫起来,顺嘴;听起来,悦耳。我在想,称呼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但必须要有的,别认为是小事一桩,从某种意义上讲,称呼也是文明社会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