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车大修竣工后试吊对修理工来说只是一个作业步骤,早已司空见惯,没啥可兴奋的,更用不着紧张。而11月6日上午,中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大修后的KH180履带吊刚开进试吊现场,陈斌、陈学峰和李春就心跳加快!当重物增加到额定起重量时,三人的心跳再次提速,手心里还沁出了汗水!试吊成功后大伙欢呼雀跃,他三人却悄悄地回到班组,梳理攻克难题留下的那一串细碎的脚印。
这台吊车在现场服役了近30年,是个“老兵”,上月中旬进厂大修。大修前检测,其“身板”硬朗,但发动机已“奄奄一息”,接近“报废”极限,部分液压元件老化,控制系统也已“落伍”。因吊车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部分配件在国内市场上早已“绝迹”, 从国外定购则需要2至3个月后才能发货,致使修理方案无法敲定。
有人提出采取“保守疗法”,即针对故障进行消缺、修复。此方案一提出当即被否定,检测数据表明,仅发动机一项所需的配件费就达到近万元,最关键的是这种“头疼医头”的修复,治标不治本,其动力不足,液压系统迟缓等缺陷无法根治。再有等待配件的时间太漫长,大修竣工将遥遥无期。通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更换发动机,液压系统技改、升级的方案。并为此而成立了由他三人领衔的“机修攻关小组”。
更换发动机如同人换心脏,作业难度无法想象。首先是发动机的外形尺寸不一样,原来的固定支架派不上用场,重新制作,找中心。仅找“中心”就用了4天时间,中心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发动机运转就不平稳,吊车无法正常作业,行车拎上拎下数百次,才将发动机定位。新发动机的油、气管路和旧发动机的位置正好相反,需要“旋转”180度,与之对应的进、出水管、风管也要全部移位,数十个管路弯头要重新定位。发动机所处空间狭小,身材娇小的陈学峰作业时也只能是半蹲状,每半小时大家都要提醒他出来“挺挺腰”,刚开始时他没注意,埋头苦干了2个多小时,竟站不起来,大家把他扶起来,在吊车平台上像雕塑一样坐了20多分钟。管路改造好以后,大伙心里轻松了许多,可是没想到液压泵出现了“意外”!
检修液压主泵作业档发现内壁出现多道伤痕,最厉害那道状如牙签,按照修理标准,需要更换。大伙见状顿时泄了气,大家都知道此附件根本买不到!这意味着前段时间的努力即将付之东流!陈斌仔细端详了一会说:“大家放心吧,我能修复”!他先用锉刀把划痕边缘修平整,再拿细砂纸轻轻打磨,中午连班进行研磨,到下午上班时“伤痕”已无影无踪。他正准备将泵搬到试验台上测试,钣金工匆匆赶来。
钣金工告诉他,阀块外壳破损处“补”不住,他使了好几种焊条都是焊缝处出现新裂纹。厂部得知后,找焊接专业人士咨询,原来是壳体材质非常特殊,不能焊补!不能修复,又买不到,只能自己制作。青工李春凭借过硬的钳工基础,经过数日努力,手工“克隆”出阀块壳体,解决了燃眉之急。
最后一个难题是主泵的连接。因泵与发动机连接尺寸不匹配,间隙过大,梅花状减震垫无法固定。调整间隙需要精确数据,电话向吊车生产厂、新发动机制造厂求援,均开出数目不菲的服务费。已经到这一步了,再花钱请人,大伙都不甘心,“不吃馒头蒸口气”,纷纷表示要自己动手,找出精确数据。于是他们三人分工,分别从三个位置测量尺寸,各司其责,每日将数据汇总,第二天上午进行组装调试。5天后终于找准数据,连接间隙达到最佳状态。
这次攻关的成功让大伙坚信,即使是细碎的脚步,也能留下深深的脚印。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