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生产中,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有很多,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个职工在实际生产中也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尽管条件不一,方法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安全意识是首要条件。
在事故模式研究中,1969年J.SURRY(毖利)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提出了“事故决策模式”。他认为,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即:对危险的感觉过程、认识过程和行为响应过程是否正确决定事故能否发生。
从毖利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安全意识对事故的发生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要意识到在工作中有无征危险征兆,意识到危险征兆的存在要采取正确的行为避免事故。在工作中面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每一个职工由于安全意识的不同在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结果导致的后果必然不同。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就遇到过这么一件安全小事故:一位工友在用负压抽取三氯氧磷从没有带防护镜的意识,他认为负压抽料物料不会溅出。不巧的是一次在抽取三氯氧磷时,他在察看抽料管进料与否习惯性拔出物料管,由于速度过快物料随着抽料管带出,溅出的三氯氧磷溅到眼里。好在水源就在他的身边,他不停的用水冲洗眼睛。由于三氯氧磷溅到眼里的量很少处理及时,所以我的那位工友眼睛没有受到多大伤害。最终万幸眼睛没事,这个事故也就成为小事故。
负压抽料在常识中大家都会认为物料不会飞溅,但是这种常识只是说负压抽料这一环节不会,在其他环节并不是不存在物料飞溅,如开桶盖、插入抽料管等等环节都可能产生伤害。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环节可能是安全的就认为所以环节都是安全的。
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还在于人的行为受到意识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安全意识,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可能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不能随时可以预知,但是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无论在什么环节,我们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方针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工作要求我们扎实做好防范工作,更要求我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时刻要树立防范意识,有意识才有行动。
面对安全生产工作,我们不可能实现零事故的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落实防范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最小化。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有防范意识,及时察觉不安全现象的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远离伤害;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学习安全技术,提高自己应对不安全现象处理能力,在危害发生时采取科学的应急方法,使危害控制在最小化。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forest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