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已经实施5年多了,许多配套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特别是
一、 大力推进从人治向法治转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学上有一个原则:“人是不可靠的,要从管理上施加控制,这就是法制”。《安全生产法》已实施,就要依法规范,依法监管,依法履责,尽快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和长效机制,否则,人治向法治转化就无法实现,也就是说:“要我安全”就不会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化,即把管理的对象变为管理的动力就无法改变。
二、 大力推进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化
《安全生产法》总则中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就是说,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预防’,而预防措施的重点就是生产现场。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管理和监督检查,要抓苗头,抓异常,抓未遂,把习惯违章行为控制在未发生之前。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管住源头。把被动辅助、滞后的变为主动、本质、超前的预防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 大力推进从控制伤亡事故目标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化
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是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原则之一。搞好安全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造或摧毁那些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落后生产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来保证人这一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的健康与安全。
四、 大力推进安全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因为事故是由于人、机、物、环异常接触造成的,其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环的不安全状态,而背景原因是管理的缺陷。因此,安全教育是使劳动者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重要手段。对经营者(管理)来说,要强化责任意识。对劳动者来说,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要实实在在地把“安全第一”放在心上,落实在管理中。人人从我做起,履行职责,从严监管,认真执法,遵章守纪,自觉地同一切违章违纪,忽视安全,危及健康与生命的行为作斗争,做到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要在劳动者中树立起“珍惜生命,关爱家庭,我为自己抓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意识”。
五、 大力推进安全环境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化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是新中国宪法确定的经久不变的基本政策,使环境条件最佳化就能合理地发挥人本身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这就必然减少事故的发生。其结果可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总之,劳动者能在宽松、舒适、无污染危险的安全环境里生产、工作,那么环境安全系数就会增大,事故频率就会减少。
六、 大力推进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化
出了事故,除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分析处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基础管理。对企业而言,首要问题是加强最基层的班组建设。要充分发挥班组这个安全的最前沿阵地,发挥团队精神,严格工艺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一班三查制(即班前、班中、班后),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把发生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 大力推进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
随着企业改制及新形势下的生产经营方略的不同,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过去的一些传统管理经验不再适应,必须创新,这就是科学管理。要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这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产品质量的保证大有利。
八、 大力推进从单一职能管理向多功能管理转化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但不少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工作都由单一职能部门——安全科管理。不可否认,职能部门权力有限,对于生产现场,不可能8小时都在场,这就靠党、政、工团来齐抓共管了。只有发挥这四个群体,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全体员工参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工作,调动他们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团队感、责任感,使每一位从业人员(员工)都能感受到经营单位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此,安全工作只要实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新格局,那么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安全工作管理就会实现。
九、 “安全管理”要向“四全”转化
整个企业的安全意识是员工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员工安全行为的准则和引导力量。而靠员工自发形成的安全意识往往不能向着企业所需要的安全发展,这就是必须借助安全管理的力量加以引导和推动。因此,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则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四全”管理原则。
“全员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大力发展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如岗前培训,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事故案例教育等一系列途径广泛宣传教育,大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舆论氛围。只有全厂员工有了安全意识,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并有了较高的自我防护能力及做到“三不伤害”,那么,安全生产就有了保障,产品质量和提高也就有了保证。一句话:“全员的安全管理”可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就是不论你在企业里担任什么工作,在何岗位,都必须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为企业打造牢不可破的安全生产盾牌。同时,企业在布置和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时,在力求“五同时”之时,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就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人、财、物的保障工作,建立三级(厂级、车间、班组)安全管理网络,配备班组安检员,落实安全技术和宣传教育投入经费,改善员工工作场所劳动环境,坚持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制,充分发挥安全、健康保障体系的作用,形成分级管理,分线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就是安全管理工作一分一秒不能间断,一刻都不能放松,要警钟长鸣。要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大堤,生产再忙,安全不能忘。要坚持一班“三查”制,在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的同时,提高安全生产的自我防护能力,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十、 现场管理要向“6S”转化
安全问题暴露在生产现场,事故也发生在生产现场。要想搞好安全生产,特别是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就必须从基层,也就是生产一线现场——班组抓起,而最有效的方法、做法就是从精益化生产促进现场安全管理。而精益化生产的核心就是“6S”活动。
所谓“6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及安全。在6个要素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特别是长久坚持下去就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了。
针对生产现场情况,第一步就是整理整顿,其核心内容就是把有用的和没用的物品区分开,不断把不必要的物品清除,只保留有用物品,使得人与物在现场中的结合关系和结合状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经常把工作场所不必要的杂物清扫干净,这就是清扫。其范围很宽,包括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总之应面面俱到,不留死角。
清洁就是把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成果经常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可以说清洁是上述“3S”的成果不断维持的过程。通过清洁,发现不足就进行改进,不断设计新的标准境界。
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安全。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本,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企业的效益,因此,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走进车间,安全想在先”的较高安全意识,并都能自觉地按“6S”活动要求开展安全工作的良好习惯。
总之,通过“6S”活动,不仅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安全文化氛围,而且因为整齐、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是管理水平的最高体现,这不仅使“上帝”(客户)产生信任感,也会吸引更多用户来洽谈业务,这样,企业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就会同步增长。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雨月风清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