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相机少说也有20年了,对着亲人朋友们“咔嚓”“咔嚓”按按快门,我还真错不了。若要讲摄影技巧,我懂得就很少很少了,什么叫新闻摄影,我完全是一窍不通。万万没想到我这个土老冒几张惹祸的照片刊登在全国有名的报刊上,居然还捡了个首都产业报协新闻摄影二等奖。
1987年12月,芷江县氮肥厂出了死亡事故,我们前往调查。随身带了相机,目的是收集一些事故现场资料。一进合成大车间,遍地都是烟头、油污。工人大都围聚在车间大门口闲谈,有的见到我们就大声叫“岗检来哩!”。一个工人留在岗位操作台上,伏着头睡觉,我们费力摇醒他。他抬头看看我们,连眼都不揉一下,又伏下去睡……可这才大白天11点钟。
我们向厂长汇报,他直摇头:“我们讲也讲了,叫也叫了,罚也罚了,硬是不改!没办法。”我们说:“请领导再做做工作,半夜凌晨我们再检查劳动纪律。”旁边一位外地来厂帮助工作的李工程师说:“不要到半夜,晚上9点之后就有好戏看了。”当时我们真还有点不信,难道厂里尽是瞌睡虫不成。
当晚10点多,我们到车间去,那位李工自告奋勇给我们带路。情景果然令我们惊叹不已。我们都是在小氮肥厂搞过多年的工人、技术员,对上夜班是深有体会的。然而像这样上夜班睡觉的人如此之多,又睡得如此深沉、安稳,实在不敢想象。我们熟悉工厂,更清楚因此产生的后果是多么可怕。气愤、羞愧,也许还有害怕,我们举起了相机,一个个岗位拍照,一个个岗位唤醒梦中人……
那天我们用的相机是常州照相机总厂生产的红梅304-1A,有内藏闪光灯和测光装置。黑夜,车间照明不太好,测光没有用。打开闪光灯,光圈定在F5.6处,距离定在1.5~2米,调整取景角度就拍。胶卷是上海牌135黑白胶片。
拍到变换操作室就不行了。那门早已栓紧,两面对开的窗户拉上了厚实的帘布,室内黑灯瞎火的。不知底细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竟是在运行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合成氨系统的操作室。我们找到了一个碎玻璃的窗口,惦着脚尖,用一只手拿着相机从帘布缝接处伸进去,用闪光灯一连拍了两张。接着又敲了好久的门,从厚实的窗帘缝中透出了一线光亮。一直到照片在暗室显影出来,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当时室内的情景:3个工人四肢朝天睡在3条长凳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照片洗出来了,怎么处理?大家商议着开个会,办一个摄影展览……这时厂里有点急了,又来电话,又来人,要照片。厂领导信誓旦旦,保证按照片上的人头罚款,一个不漏,公平处理。
不行!我们想起向报社发稿,动员社会舆论来帮助这样的厂领导提高认识。我们分头跑遍了本地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磨破了嘴皮,也没一家理睬我们的呼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们想起了《劳动保护》杂志、工人日报、中国化工报……当时只想试一试,心里也没抱多大希望。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劳动保护》杂志在她的特稿上登了;工人日报作了头版消息;中国化工报则用了1/3版幅,而且加上编者按……
这里欢喜刚上眉头,那边就传来了雷霆大怒。在全区工交工作会议上,主管工业的副专员火气特盛,点名批评我们“私自”写稿,是目无组织纪律的行为,要求单位调查并严肃处理……。芷江县个别领导更是声嘶力竭地叫喊“败坏了全县、全厂的名誉!”大有找我算账之势。这时我们单位主要领导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当场就争论起来了。
照片在报上发表之后,当时的化工部秦部长、湖南省余副省长对我们的新闻报道分别做出批示:要求各企业以此为戒,加强安全生产,严肃事故处理,整顿劳动纪律。明确指出,企业劳动纪律如此松弛,责任完全在于领导。
报刊对我们后面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大大促进了全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芷江县氮肥厂领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督促下,进行了整改。全厂劳动纪律、安全制度的执行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生产设备事故则下降86.9%。消耗、成本大幅度降低,到第二年底碳铵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创下了该厂历史最高水平,各项经济指标第一次进入全区小氮肥厂的前列。
好几个月之后,我们意外的收到首都产业报协新闻照片获奖证书和140元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