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物流捆绑安全亟待加强(6月作品)

  据江苏网络电视台微博报料,6月22日下午3点半,在南京绕城公路铁心桥段,一辆装载着十几根没有采取任何捆扎措施的管桩的挂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奔跑,看到车上裸堆着粗大的管桩,让路人着实捏了一把汗,万一遇到突发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纷纷谴责货车司机如此忽视安全行为(见图一)。

  (图一)

  无独有偶,今年4月23日早上7时20分,湖北武汉江夏区黄家湖大道上,一辆运载钢梁的货车遇到铁路桥限高架急刹车,数吨重的钢梁突然滑向前方,将车头压扁,车头与车厢脱离,庆幸的是驾驶室内还有空间,货车司机并无大碍(见图二)。

( 图二)

  4月17日上午7时许,西安城北发生一起事故,一辆运载水泥管桩的大货车因急刹车操作失当,车上装载的水泥管桩冲出将货车驾驶室掀翻后,车头掉在地上,司机被困,后经消防队员用扩张器才将车门打开,被困司机被救出(见图三)。

(图三)

  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运输工具,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村镇,因货物捆绑不牢,防护措施不到位引发的交通事故枚不胜举,随处可见,令人揪心。

  据公安部交管局2015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另据《经济日报》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悉,2014年货物运输总量439.1亿吨,社会物流总额超过210万亿元。一方面是众多无辜的生命在车祸中丧生,另一方面是汽车产业和物流需求在飞速发展。鲜血和泪水的背后,折射的是对物流捆绑安全认知的严重滞后、安全监管的法律缺失、制度缺陷和管理缺位,高速膨胀的物流需求与落后的捆绑行业发展极不相符。但是,这并没有换取社会对物流捆绑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关注。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国内运输捆绑安全的现状:

  一是捆绑加固无规则、无标准。捆绑材料严重不符合受力要求,行业缺乏对现代捆绑技术的了解,运输捆绑大多采用传统的尼龙绳、麻绳、钢丝、木棒等传统的、落后的材料,几乎没有使用破断强度达到要求的捆绑器的消费习惯和严格的捆绑加固标准。这种捆绑组合在高速行驶,或者急转弯、刹车时,都可能导致物体晃动,力量失衡,造成翻车或货物散落,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难怪有人戏称,我国是一流的物流运输需求,五流的物流运输安全。

  二是装载加固规则滞后,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法律制度。物流运载安全还未进行系统立法,监管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明确, 没有一个完善系统的货物捆绑、加固检测检验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能有效进行质量控制,加上货车本身质量、公路路况、超载现象严重等,行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加之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交通部《汽车货物运输规则》,对运输货物的捆绑并没有明确具体规定,很难满足物流高速化发展要求,致使物流捆绑这一“隐形杀手”深藏不露,无人问津,每年大量侵吞着上万人的鲜血和生命。因此,加强对对物流运载安全技术及装备的立法与监管,已到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如何给物流捆绑系上“安全带”,减少鲜血和生命的流失,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制定物流运载利法和安全标准化细则。根据公路运输的特点与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适用性的法律规章或标准。内容包括装载捆绑固定标准、途中检查要求、捆绑固定件的产品标准以及与车辆相关的零部件标准、从业人员培训、处罚标准等,确保货物装载与固定符合安全要求。

  二是.加强道路运输货物装载与固定的监督检查。为减少因货物运输装载与捆绑固定不规范造成的安全事故,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包括惩罚机制在内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道路货物运输装载与固定安全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对货物进行安全固定的,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严惩。同时对驾驶员、押运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其货物装载固定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

  三是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道路运输货物装载与固定的举报监督机制。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对道路运输货物装载与固定的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微博、微信和网站留言板、论坛等方式,畅通社会公众对道路运输安全的举报渠道,认真做好信息接报、专人值守、及时查处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反道路运输安全规定的行为。

 

  相信,通过建立货物运输捆绑安全标准,加快立法步伐,强化行业引导和监管,货物运输的“安全带”就一定会系紧系牢,我们拭目以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