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高招报道:清华、北大2010年度再次在各贫困省市屯下重兵争夺高分生源,以“报考零风险、专业零调剂”的“双零”优惠条件,相互挣抢的热火朝天。这也无可非议的事,不管你是贫民百姓,还是身价上亿元的企业老总,资深文化教授,谁都想要好的。何况在现有国家教育体制不自由的条件下,好坏只能拥有一个标准,高分!但是,关键是老百姓和教授都认可这个标准,好比精神病患者和医生思维模式和行为动作一样,这就“麻烦”了。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目的是为国家输送人才,为国家排忧解难。否则,国家为院校每年投资上亿元教育科研经费,等于枉费心机。从清华、北大百年学府来看,等于验证了这个实事。我们国家有多少技术难题等着解决,安全、环保、节能课题等着攻关,最后都需要从国外用巨资“拿过来”,一个个学子把祖国当跳板,远渡重洋,制作贸易壁垒,制约祖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引来中国人的热议。人们惊讶地发现,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大和清华均未进前十。位列“榜眼”和“探花”之席的是中国香港的两所大学,而日本以57所大学的绝对数量,称霸于前200强。北大、清华沦为亚洲二流,中国高校与世界的差距,等于国家的差距。
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大学排名项目,但多数被认为缺乏公信力。如果说世界上具有公信力的大学排名制作的是高校地图和指南,那么中国的某些大学排名,则像道路上肆意设立的收费站。比如这次QS亚洲大学排名依据的指标为:学界互评(40%),企业雇主评分(10%),国际师资(5%),国际学生(5%),师生比(20%),单位师资论文引用率(20%)。这是一个公平的打分指标,务须讳言,仅仅企业雇主评分,我们的大学生可以说为“0”。
一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一次性向该校捐出888万多美元,引发国内媒体一片热议。有人指出,作为中国人,不去资助国内的希望小学或者国内高校,而去向本来就财大气粗的国外名校捐款,实在有点难以理解。但这位捐款人给出的理由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这等于给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给病人一个忠告。
知耻而后进。很简单的道理,不需要过多复杂的数据论证,中国若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重塑其国际形象和推行教育改革。也许,当北大与清华,可以同美国的哈佛与耶鲁、英国的牛津与剑桥比肩时,中国的软实力才能与美国相媲美。
高分不一定低能,高分缺难于诞生偌贝尔奖金得主。这就是我们清华、北大难于启齿的病灶。大张旗鼓的争夺高分源,不就是讳疾忌医吗?抢夺高分源,其目的就是搜索高素质人才基因库,搜索30多年了,还是没有找到。我们的大学,不能是:培养权利的温床,巩固腐败的基地,滋生享乐的天堂。否则,只能证明我们的基因是一种病态,我们走错了方向,误入了传染性病区。所以,总是犯病。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 201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