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谈:安全生产应少一些“马后炮”
安全生产应少一些“马后炮”
马后炮,是指形容做事情后知后觉,事后诸葛亮。比如发生安全事故,“马后炮”接踵而来,于事无补。其表现为::一是马后炮并非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捺下葫芦飘起瓢。比如,电梯“吃人”事故,屡屡发生。人们这才亡羊补牢,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本来,电梯吃人,以前曾出现过,只是人们的安全神经麻木了,根本没把电梯事故当回事。二是凡企业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往往是发出通报,进行停产整顿,举一反三。对于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仍属于“马后炮”范畴。尤其是煤矿,某矿井发生瓦斯爆炸或透水,一般都要停产整顿。空难、水难,路难都是如此。三是缺乏预知性安全管理,头脑缺少一根安全弦,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水来了,才垒坝。四是应该说,个别法规缺乏前瞻性。安全形势逼迫修改有关法规,使其更加具体、完善,更具权威性。五是安全管理滞后性。有些企业安全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达不到预期目的。更有甚者,把罚款当成灵丹妙药,愚蠢之极。六是安全检查缺乏科学性,有做表面文章之嫌,比如安全大检查,需要改进,应在重点部位要害岗位做文章,不搞水过地皮湿。七是安全法律法规应受实践是检验,既要符合实际,又具有操作性。成为员工的“保护神”。
产生马后炮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方面:其一,吃现成饭,不动脑筋,喜欢做表面文章。其二,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直至捅了大娄子,才恍然大悟,制定措施。其三,缺乏探索精神。安全生产也像其它事物一样,有其规律性,需要我们探索,去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或提示,或警告,或采取措施。其四,提高预知性,拟定突发事故预案,做到水未到,先垒坝,以不变应万变,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其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落实安全生方针,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是一门学问,发扬求索精神,找出其规律性东西,尤其是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应少一些马后炮,多一些预防措施,勿踩红线,守住底线,搞好安全生产。